相對論/鄭明典、林之然 兩個天氣之子 都棄醫讀大氣

前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右)與臺大生林之然(左)相差四十五歲,因爲對大氣的愛好,在相對論與知名前輩有了交集。記者餘承翰/攝影

大學長小學弟

鄭明典與林之然相差四十五歲,但有兩個共通點,都是棄醫學系讀大氣科學系,從小就喜歡看天空。有頂尖人才念大氣科學系,對臺灣氣象發展至關重要。聯合報相對論邀請「大學長小學弟」分享天空的奧妙。

一位是三年多任內沒有颱風登陸的「護國神人」前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一位是以棄臺北醫學院念臺大大氣科學系登上媒體的大三生林之然。過去只能默默追蹤大學長鄭明典臉書的小學弟,因爲對大氣的愛好,在相對論與知名前輩有了交集,兩人還意外有更多共同點,包括鄭明典也曾考上醫科卻選擇大氣。

不過,以神準預測天氣著稱、臉書天天有數十萬名粉絲追蹤的鄭明典,在這場相差四十五歲的理科生對談中,卻建議小學弟應多做科學基礎研究,別太早跳入氣象預報;林之然也深知,預報其實位於科學另一端。熱愛天空的兩位科學人,都深信科學纔是進步的力量。

記者問(以下簡稱問):之然以前對局長的印象?

林之然(以下簡稱林):我從高中就追蹤局長臉書,還從局長髮的照片發現我們住得很近,就是局長在天空看到的東西,欸,我今天也有看到。我對大氣這麼嚮往,可以說與局長有些關係。

鄭明典(以下簡稱鄭):你從高中就開始看?不得了。能有學弟從高中就注意氣象這學門,能力又強,我這退休氣象人非常欣慰。

氣象界有兩位把臺灣氣象現代化的大老,就是陳泰然老師和蔡清彥老師。他們常說臺灣氣象發展最重要的,是要有對科學研究有興趣的頂尖人才來念大氣科學系,學門纔可能進步。近年有些比較傑出的學生來念大氣,這對未來氣象發展平衡非常重要,看到學門後繼有人,我們上一代氣象人都非常高興。

前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右)與臺大生林之然(左)相差四十五歲,但有兩個共通點,都是棄醫學系讀大氣科學系,從小就喜歡看天空。有頂尖人才念大氣科學系,對臺灣氣象發展至關重要。。記者餘承翰/攝影

問:兩位都從小就喜歡觀察天空,談談各自動機?

觀察雲線 淋一小時雨 鄭明典:天氣對我是家族傳說

鄭:我小學很迷在海邊釣魚,海邊很空曠,就連帶關注天空的變化。這也與我家庭背景有關。

小時候過年逢長輩回來,都會聽到家族故事,就是我曾祖父是在一次海難和全村人一起犧牲掉。據說海難發生前,原本晴空萬里,有人先出去時發現有很大的魚羣,村裡有生產力的人就幾乎都出海。他們先是看到海遠遠那端好像有條白線,等白線靠近,顏色已經變得比較深;經驗告訴他們這時得趕快逃,但那時船是用手劃的,根本比不過狂風暴雨降臨的速度。最後沒有任何一艘船回來,我曾祖父就是這樣過世。

從那時開始,我腦中一直有個影像:遠遠那端有條線,然後突然變天。所以當我在海邊,就特別注意海面上雲的變化。

我真正體驗到整個過程是國三有次跟同學爬三義火炎山到一半,忽然看到遠處有條雲線,立刻聯想這就是祖父看到的雲。當時其他同學繼續走,我留在原地半山腰,看本來遠遠的雲忽然卷得愈來愈近,變得很有壓迫感。當火炎山的乾燥沙土都被風掀得飛沙走石,我沒逃沒跑,站在那邊看,弄得眼睛都睜不開,接下來就是閃電打雷,然後是非常大的雨。我就站在那一小時讓雨淋。

體驗過那天氣,我才覺得真的跟祖先連結起來。對我來說,天氣就是家族傳說,那衝擊非常大。但我必須說,我不是因爲這樣才學大氣科學。

天空尺度 變化大又快 林之然:想全面理解這個領域

林:我應該比較出自個人喜好。我從小就會觀察大自然很多東西,由於天空尺度最大,變化也最快,不像河水流動、植物生長等相對緩慢,又擡頭就可以看到,所以我最常觀察不同天氣中諸如雲的變化。

問:兩位都同時考上醫科,最後都選了大氣,請談談選擇理由?

鄭:我們那年代高中念甲組的除了考一般大學,也會考軍校聯招,結果我錄取國防醫學院醫科,分數滿接近榜首。當時國防醫科和臺大大氣是同一天報到,兩者間我本來就比較想念臺大大氣,那年國防醫學院又從畢業須服務幾年改成得終身服務,我媽媽覺得當一輩子兵不太好,就沒鼓勵我往那邊去。加上我連國防醫學院在哪都不知道,就還是選大氣。

林:我高三時對未來要做什麼沒想那麼清楚,對什麼都有點興趣,就都試試看。那時我覺得生物滿有趣,也發現自己在物理有些能力,想說理工相關科系都可以嘗試,就醫學系、大氣系、物理系都考,後來的結果就再慢慢調整。

回顧當時,覺得滿重要的動機是想建立對天氣、對地球的大氣比較紮實的物理理解。當年我經由看科普書、局長臉書等,雖對相關學門有粗淺認識,但更希望成爲有科學探索能力的科學家,纔想若念大氣,應該能很紮實地學到數學、物理、流體力學等知識,幫助自己全面理解這領域。

問:局長曾說自己預測氣象也有靠直覺,因預報都有不確定性,看要講哪一段,但您往往都抓對,李嗣涔甚至認爲您有神通。您可否與小學弟分享自己判斷經驗?

從小做天氣預報 鄭媽媽出門時 先問兒會不會下雨

鄭:我媽媽曾告訴我,我還沒上小學時,她要出門前都會叫我看天氣會不會好,我就會很當一回事跑到外面看,跟她說不會下雨。依我媽媽說,我從小就對天空很敏感,那時沒有什麼天氣預報,問我好像還有用。

在我那一代也有些明星預報員,是靠綜合經驗的判斷表現突出。因爲大氣變化的自由度太大了,氣象學又是把複雜系統切割成不同小部分來理解,你若只懂其中一部分,根本沒法瞭解全貌。

可是現在我們已經有電腦模式(注:鄭明典在氣象局長任內建立「氣象數值模式預報發展應用系統」),可以把所有知識整合起來用電腦計算,現在的預報員已經很難超越電腦,氣象預報愈來愈科學。將來如果AI系統出來,也可能超越現有模式。我相信必須用科學態度才能繼續突破,只有靠科學,一切纔會實際進步。

林:我們同學聚在一起讀書,休息時有時會預估天氣比如幾點雨停,但大家估得都不準。我對自己預測能力沒什麼信心,覺得就像局長說的,還是要靠科學。

天氣和氣候不同 先做基礎研究 不要太早跳進預報

問:局長會給小學弟什麼建議?

鄭:大氣科學領域其實把天氣和氣候分得滿開,天氣是靠半經驗半理論,科學上沒那麼清晰;氣候比較從學理的角度理解,是比較紮實的科學,也是最重要的基礎。我們一定要突破這基礎,纔能有更進步的技術支持,提升天氣預報。我對他(看向之然)的期望,就是要先做基礎研究,不要太早跳進預報。

後來我在氣象局意外當了預報中心主任,又接副局長、局長,以我原本專長在氣候的背景,真的很不可思議。但因爲我來自氣候領域,論述能力比較突出。我建議你氣候基礎不能忘,也不要只守氣候,最理想是站在氣候角度來兼顧天氣。

林:局長說法我滿認同,大氣系學生其實比較關注科學,預報基本上是在另一端的技術。不過因爲有興趣,大家還是會很開心地玩預報猜測。

更多報導請看數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