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本地人一樣支付” 來華外國旅客更方便了

外國旅客在華支付情況。圖片來源:《外國旅客在華支付體驗實證研究:2024年10月31日-12月1日在北京、上海、西安的調研》

近日,國家移民管理局發佈公告,全面放寬優化過境免籤政策,將過境免籤外國人在境內停留時間延長爲240小時,同時新增21個口岸爲過境免籤人員入出境口岸,並進一步擴大停留活動區域。北京外國語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課題負責人、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吳浩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認爲,此次政策調整最大的特點是允許跨區域通行。“一方面方便外國遊客合理規劃行程,跨省多地進行旅遊、商務等活動;另一方面輻射帶動各地共享旅遊資源、形成規模效應,提升開放水平,發展外向經濟。”

2024年11月,北京外國語大學葡萄牙語(法學)專業2024級學生秦滋喬,參加北京外國語大學(以下簡稱“北外”)絲綢之路研究院課題組在北京開展的關於“外國旅客在華支付體驗”的調研問卷收集工作。在頤和園附近,一個來中國旅遊的意大利四口之家做完調查問卷後,興沖沖地帶着秦滋喬去看了頤和園門口設置的租用充電寶裝置,比劃着稱讚說:“這個太方便了,用手機掃一下就可以租用,對我們這些從外國來旅遊的人來說幫助很大,在歐洲可沒有這個。”

在過去的一年中,中國政府持續優化簽證政策,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升外國遊客來華旅遊的便利化水平。圍繞外國遊客在華支付的堵點難點問題,各地按照“大額刷卡、小額掃碼、現金兜底”的要求,聯合優化銀行卡、現金、移動支付受理環境,並推動建設了60多個機場支付服務示範區。

對於我國的支付環境現狀,外國旅客在來華前是否知曉?他們在華旅行期間會選擇哪種支付方式?他們真實的支付體驗如何?北外絲綢之路研究院課題組於2024年10月31日-12月1日,在北京、上海、西安開展調研,並於近日發佈了《外國旅客在華支付體驗實證研究:2024年10月31日-12月1日在北京、上海、西安的調研》報告。

外國旅客普遍認爲在華移動支付更便捷

吳浩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此次研究以問卷調查形式,在北京、上海、西安外國旅客聚集的景點、酒店、商場、餐廳以及步行街等地,對外國旅客進行調研。在選取研究對象時,排除了在華常駐外籍人員和來華留學生羣體(短期訪學除外),共獲得有效問卷2077份,受訪的外國旅客來自111個國家。其中,受訪數量排名前六的國家依次是俄羅斯、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和西班牙。訪客羣體遍及各大洲,其中,來自歐洲的外國旅客超六成,佔比最高。受訪羣體中,90後和00後佔比過半,是本次調研的代表性羣體,60後及60年代前出生羣體佔比最小,約爲15%。

調研結果顯示,在華使用移動支付的旅客達77.59%。74.36%的被調查外國旅客在行前知曉我國的移動支付方式,其中,有86.33%的人在華期間使用了移動支付。

調研還顯示,不同年齡段的被調查外國旅客使用移動支付比例隨年齡段降低而提高,00後羣體使用移動支付比例最高,爲86.02%;60年代前出生羣體使用移動支付佔比最低,僅43.62%。

被調查的外國旅客在華支付時,只使用移動支付的佔36.17%,銀行卡支付、現金支付、移動支付3種支付方式都使用的佔17.43%,只使用現金支付和移動支付的佔比15.64%。外國旅客在華期間使用銀行卡支付、現金支付和移動支付的比例分別爲39.20%、51.08%、77.59%。

“行前知曉我國移動支付基本情況的受訪者佔比較高,且受訪者在華期間使用移動支付的佔比較高,這反映了我國移動支付對外國旅客的支付習慣產生一定溢出影響。”吳浩說,“與此同時,有過來華經歷的外國旅客中,超90%的人認爲在華使用移動支付的便捷性在提升,印證了我國出臺的一系列便利外籍來華人員移動支付的政策取得成效,切實解決了外國旅客在華使用移動支付不熟悉、支付難的問題。”

“從外國旅客羣體的支付特徵來看,出生於20世紀60年代及60年代前的旅客使用移動支付的比例相比年輕羣體較低,在實際採訪過程中,部分年長的外國旅客表示更願意讓隨行的年輕人代爲操作,提示我國移動支付平臺的適老化服務尚有改進空間。”吳浩說。

“習慣落差”導致的支付不便問題得到改善

此次發佈的調研報告是北外絲綢之路研究院課題組發佈的第二份外國旅客在華支付體驗方面的研究報告。2024年6月,吳浩領銜的北外絲綢之路研究院課題組發佈了《外國旅客在華支付體驗實證研究》報告。

2024年6月,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21歲學生莎拉·夏皮羅跟隨訪問團來華交流。在同行的華裔小夥伴的推薦下,她下載了手機微信軟件,並在微信錢包裡充了值。在中國期間,她一路都在使用微信付款來購買零食和紀念品。“簡直太方便了!”莎拉·夏皮羅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

在6月發佈的研究報告中,曾有部分外國旅客表示在華支付有不便之感。針對這種現象,吳浩提出了“習慣落差”的概念。“當前,中國的移動支付普及率約爲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這意味着在移動支付已成爲中國國民的一種生活方式時,大多數國家的國民仍習慣使用現金或銀行卡支付。部分外國來華旅客未能及時接受和適應移動支付,加之其他支付方式能夠使用的場景又相對減少,這樣的‘習慣落差’造成了他們‘支付不便’的感受。”吳浩解釋說。

爲評估首次報告提出的由“習慣落差”導致旅客支付不便的問題是否得到有效解決,並驗證半年來外國旅客在華支付體驗是否進一步改善,以及發現當下外國旅客在支付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新堵點,北外絲綢之路研究院課題組在北京、上海、西安開展了第二次調研。

課題組北京地區調研統籌工作負責人、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專業2023級學生張敬澤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他在國家博物館外調研時,遇到了一羣通過北京大學法學院來華短期交流學習的留學生,他們分別來自美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斯洛伐克和馬來西亞。他們在得知張敬澤正在開展與移動支付有關的問卷調研後,紛紛表示要填寫問卷,並告訴張敬澤,他們都是在中國同學的幫助下學會了移動支付的基本操作方式。來自法國的女生說,她不是第一次來中國,這次的移動支付使用體驗和上次相比有了改善,“用起來更順手了”;來自馬來西亞的小夥在問卷上一筆一畫地寫下“馬來西亞”的中文,他說,“希望這樣的支付方式可以在馬來西亞更普及”。

吳浩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對比兩次調研結果發現,有過來華經歷的外國旅客認爲移動支付體驗得到改善的佔比從上次的86.08%提升至90.95%,可以看出,外國旅客由“習慣落差”導致的支付不便問題得到了改善。

吳浩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各地方政府、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銀行支付機構針對外籍來華人員羣體特點,持續優化“外卡內綁”“外包內用”等支付服務,落實“大額刷卡、小額掃碼、現金兜底”方案,外國旅客在華支付的便利性不斷提高。“‘外卡內綁’‘外包內用’等支付服務簡化了外來人員綁定境外銀行卡、註冊國內賬戶的流程;優化移動應用的語言服務,也降低了移動支付的使用門檻;而落實‘大額刷卡、小額掃碼、現金兜底’方案,改善餐廳、大型商場等場景的外卡受理環境,推動三星級及以上酒店、3A級及以上旅遊景區開通外卡POS機,使更多外國旅客既能用上習慣的支付方式,也能體驗‘像本地人一樣支付’。”吳浩說。

“同時,移動支付平臺也持續優化支付友好度。支付寶、微信、中國銀聯、通聯支付等也積極響應國務院號召,持續提升外籍來華人員支付服務,推出新功能,使外籍來華人員的支付方式更多元。”吳浩說。

使既有措施更好觸達外國旅客

通過兩次調研,吳浩發現,中國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壯麗秀美的自然風光、充滿活力的商業街區、極具煙火氣的生活場景、日新月異的科技應用,都給外國旅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與此同時,他們也對進一步提升在華體驗提出更多建議。這些建議主要集中在語言設施的普及、手機地圖應用的優化和eSIM卡(嵌入式SIM卡)的易獲得性。

此外,調研發現,部分外國旅客出現綁卡失敗的問題,影響了移動支付的整體體驗。對此,吳浩建議,“應推動銀行卡清算機構、國內移動支付平臺同國際平臺的合作,尤其重視與免籤國家的金融體系高效接軌;同時,移動支付機構要健全諮詢反饋渠道,由專業客服提供指導,切實解決綁卡難題;相關部門要積極做好預案,保障各國旅客落地後即可享受優質快捷的支付服務”。

調研還發現,仍有一些外國遊客對移動支付了解不足,來華期間仍存在“習慣落差”。吳浩認爲,“相關市場主體應繼續加強對移動支付的推廣和宣傳的力度。從行前、行中、行後全方位提升外國旅客對移動支付的認知;此外,還應拓展各種傳播形式,例如在線下投放移動支付的使用說明與指南,保證覆蓋各重點場所;充分利用線上全媒體傳播矩陣,實現中國移動支付信息的廣泛觸達等”。

還應繼續提升移動支付服務的便利性、創新性和豐富性。“例如爲外國旅客中的老年人羣體推出便利性措施和適老化服務——關懷模式、大字模式、語音播報等;繼續推動各類移動支付的創新應用;完善各類支付平臺和收付款基礎設施的多語言服務,滿足小語種旅客的實際需求。”吳浩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