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最嚴重的問題是,我們在臺灣島內沒有依託和抓手
不可否認,我們的對臺工作在很多時候顯得非常被動。最嚴重的問題表現在我們的聲音傳入不進去,詮釋不出來,大陸在臺灣被妖魔化嚴重,導致我們的努力和善意被扭曲抹黑。究其原因,就是我們在臺灣沒有依託和抓手。
依託和抓手,就是我們在臺灣有足夠的、堅定的、有組織的依靠力量和羣衆基礎。說得直白一點,我們在臺灣要有自己人。或者套用臺灣的話說,我們在臺灣民衆中有屬於自己的基本盤、鐵票部隊和團隊組織。
革命戰爭之所以能摧枯拉朽,不僅僅是因爲我黨軍事力量的強大,最根本還是我們黨發動了羣衆,取得了羣衆的擁護。即使在白區,我們有地下黨領導羣衆運動,情報系統收集信息,解放力量所到之處裡應外合,攻城略地。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沒有組織基礎,臺海稍有風吹草動,就處處被動,處處捱打。每當臺灣島內發生情況,我們隔海相望,無從下手幹着急,最後只能發幾個聲明應付了事。
對比我們的對手美國,我們相形見絀。美國在臺灣島內培育了濃厚的親美氛圍,培植了深厚的親美勢力。既有美國在臺辦事處這樣的公開的領導機構,又有各種形態的附隨組織,各種基金提供資金支持,豢養了一羣鷹犬。親美勢力深入臺灣社會各階層,建立了廣泛的影響力網絡,美國的意志對島內政治具有決定性影響。一個美國國務院小官員打個噴嚏,臺灣當局惶惶不可終日。
也正因爲於此,美國多次反對中國武力改變現狀。美國認爲,在目前維持現狀的條件下,通過“和平手段”的較量,美國能始終戰勝中國,控制牽制臺灣,阻礙中國的統一。
我們有沒有能力和信心迎接美國的挑戰,通過非武的手段爭取民心,實現國家的統一?
我們的敵人民進黨,已經成功地在臺灣建立了“反中仇中”的鐵幕大網。且不要說與大陸有某種關係的連接,任何敢於質疑民進黨的人都可以打成“中共同路人”而飽受攻擊。
“中國”一詞在島內已經成了政治人物避之不及的負面標籤,民衆不敢公開理直氣壯地喊出自己是中國人。少數敢於質疑的人或被壓制,或被邊緣化。
我們曾試圖寄望於國民黨能成爲島內反“獨”促統的任務。效果怎麼樣先不說,這種不依靠自己掌控力量,受制寄希望於他人的思維,本身就是一種政治上的天真。
臺灣現今的選舉政治體制下,所有的政治力量都只能短視追求暫時的政治利益,不可能和我們真心合作,更不可能改造成我們可以信賴託付的組織。就算是所謂的統派,大多數也是擁護所謂“中華民國”的正統,少有擁護大陸制度的紅統。
放眼當今整個臺灣島內,現在誰敢替我們說話,誰能替我們辦事,誰去貫徹我們的主張實踐?如果任由這樣局面下去,任何再美好的國家統一願景,都是空中樓閣。
從現在起,我們要正視短板,抓基層打基礎。不再搞形式,不再擺花瓶。建立我們屬於我們自己的,能深入臺灣社會各界,看得見摸得着動得起的組織力量,把14億中國人強大實力轉化爲實實在在的抓手和依託,和臺獨勢力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扭轉被動局面,爲統一大業打下紮實可靠的組織保障。
建立我們的自己組織,首先要有理論指導,構建出一套科學務實的統一論述,才能深入人心,打動人心,喚醒人心,說服人心,鼓舞人心。
我們現有的對臺統一論述,沒有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敘事過於宏觀,過於抽象,缺乏具體的描述,在工作實踐中很難作爲指導指引。
論述自彈自唱,自娛自樂,始終沒有針對臺灣民衆對於統一的現實心理需求。不要說臺灣人聽了沒感覺,就是大陸人也感到困惑。基層對臺一線的工作人員缺乏清晰具體的目標,做到哪算哪。
比如我們的學界投入大量的力量論證兩岸歷史文化血緣同根同源,其實臺灣大多數民衆都不否認這一點,但這並不能說服他們放棄所謂“臺灣主體性”,轉而接受大陸的統一方案。
現代國家的概念是多重因素所決定的。如果有相同血緣、語言、文化就認爲是一個國家,那麼美國、加拿大和英國應該是同一個國家,阿根廷應該歸屬西班牙。因此過分強調文化血緣的論述無法說服臺灣民衆。不斷強調歷史的歸屬,也無法解決現實的困境。
又例如對於臺灣毒害極大的,臺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每年發佈的所謂認同度調查,問題充滿陷阱,結果卻被臺獨勢力反覆誤導臺灣民衆,帶風向造成思維定式。
只要稍微受過社會學問卷調查的本科生,都可以看出這種調查的問題弊端,大陸廣大涉臺研究專家認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默認調查結果,無人迎戰反駁。
有效的論述要緊緊圍繞統一的需要,針對統一過程中現實的問題進行作答,包含了三個部分:爲什麼要統一?如何統一?統一後的願景是什麼?
即要回答是什麼?爲什麼?怎麼看?怎麼辦?每一個答案清晰明確,沒有模糊的空間。
爲什麼要統一?臺灣是中國的領土,統一是臺灣人的權利,更是臺灣人的義務。統一的方式可以商量,統一的責任首先必須盡到。統一不是求着統一,而是必須統一。做臺灣人民的工作不是等同於做討好臺灣人民的工作。
如果不統一,沒有無限期維持現狀的可能,發展下去就意味着臺獨,就意味着戰爭,這首先對臺灣民衆不利。這一點不能有任何猶豫和迴避,必須要板下臉和臺灣民衆講清楚。
如何統一?就要建立一個相對明確的時間表和進度安排,提供一個清晰的路線圖,這對統一兩岸人民的意志都極爲重要。進度安排裡要有實現路徑和遇挫後的備案安排,始終保持推進統一的正面壓力。
當年中英在香港迴歸談判時多次受阻,但是我們始終有一個底牌時刻在發揮無形而強大的影響力。那就是如果談判協商不成,我們還是會採取其他手段確保香港在97年按時收回,甚至不排除提前收回。
制定相對清晰的戰略,是剋制美國以及島內勢力戰略模糊曖昧最好的手段。戰略模糊對於美國來說好處最大,而對於我們來說,統一臺灣路徑不能再模糊,也無須模糊。
統一後的願景是什麼?統一的願景不是簡單的堆砌利益好處,那很容易陷入討價還價求着統一的陷阱。好處利益不是統一的前提,而是統一的應有之義,是伴隨而來的自然的結果。
臺灣爲了對抗大陸每年軍費開支將近一萬億臺幣,每個臺灣人平均可以分到5萬臺幣,每戶人家一年可以享受到二三十萬臺幣的利益。這還只是算了很小的一筆賬,統一的紅利遠不止於此。
統一隻會得到更多,不需要擔心失去什麼。
至於臺灣民衆最擔心失去的所謂自由民主生活價值方式,我們必須要從兩個方面正面迎戰這個話題。一是要增進對大陸的瞭解,不要妖魔化大陸,大陸四十年的高速發展是大陸的制度優越性最好的體現。二是在認同一箇中國,不做美日棋子的前提下,臺灣人可以保持其現行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
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的強大實力,讓我們不懼怕任何辯論和檢驗。
制定一套與時俱進、符合實際的對臺新論述並不太難,但需要對臺工作者的擔當,而不是喊着抽象陳舊但政治正確的口號。
理論體系的組織構建是基礎,但最終要落到實處,關鍵在於在島內建立和發展我們自己的組織力量。
建立我們自己的組織,形成自己的抓手和依託,不僅僅是現在迫在眉睫的任務,也是確保統一平穩過渡和統一後有效治理的組織保障。
建立自己組織力量,首先就是要開門見山,公公開開,不怕打壓,不怕抹黑,不懼威脅。我們認定我們的原則和路線,不因島內一時風雨而聞風起舞。
在島內目前“反中仇中”高壓氛圍下,建立擁護大陸的組織形態破土長芽十分艱難。只要我們在島內公開亮牌建立我們的組織,島內的“臺獨”勢力一定會大肆抹黑,瘋狂反制。
但我們不能因爲他們的攻擊就顧忌避嫌,扭捏退讓,而應該針鋒相對,自信迎戰。只要走出第一步,就能開闢道路,而且越走越寬。
我們的組織目標,是建立緊密而廣泛的統一戰線,凝聚反“獨”促統的最大力量。不要擔心統戰一詞在臺灣污名化抹黑,讓自己的朋友變多是事業成功的不二法門。
我們組織的有三大重要任務,一是團結可團結的對象,建立靈活多變的組織形態,包括政黨和民間團體,如智庫、行業協會、文化社團、社區組織、新媒體平臺。
二是紮根臺灣島內基層,發揮好組織的功能,做好臺灣民衆的服務。依託大陸強大的實力,通過深化利益聯結來增強島內民衆向心力和組織基礎。
三是對於臺獨勢力的囂張行徑正面迎戰,全面遏制,懲處懲戒。當下最急迫的任務是全面遏制民進黨“反中仇中”的囂張氣焰,扭轉檯灣社會“談中色變”的低迷氛圍。
要完成這個任務,首先第一點就是要做到“賞罰分明”。
2016年以來,我們對島內局勢政策導向不明,反應遲鈍。在政策制定實施上沒有區別對待。我們的惠臺政策是建立在承認“九二共識”基礎上的,民進黨上臺後沒有及時修正,甚至越獨越鬧越寵越惠臺,給島內發出了錯誤信號。
曾經島內大聲疾呼選擇民進黨就是選擇戰爭的有識之士,卻被民進黨一次次上臺打臉,失去了威信。那些熱心兩岸交流的人士被民進黨迫害羞辱而孤立無援,寒透了心。
承認“九二共識”有惠臺,否定“九二共識”也有惠臺,那誰會真心去擁護“九二共識”呢?民進黨已經執政九年了,臺灣人從來沒有直接感受到支持民進黨上臺對兩岸關係有何危害。
如果這個局面不改變,臺灣沒有人敢與我們接觸,抓手和依託無從談起,我們在臺灣島內難以立足,我們就會陷入劉鄧大軍剛進大別山那樣的困境,面臨立足不穩、工作難以開展的困局。
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是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只有做到愛憎分明,賞罰分明,我們對臺舉措纔有威信,言必行,行必果。
對於臺獨分裂勢力的言行,按敵我矛盾處理方式,通過政治戰、法律戰、經濟戰、輿論戰等等多種手段搞垮鬥臭這些頑敵。要確實能讓首要分子感到切膚之痛,威脅震懾一批人,教育大多數人。
對於遭受臺獨迫害的統派羣衆,要全力施以援手,解決他們困難威脅,爲他們提供支撐,形成良好導向,使有心有志人士心生嚮往光明之心。
萬丈高樓平地起,發展組織首先要選擇和我們有共同的價值觀和利益聯結,可以立足依託的階級、階層、羣體,從中選拔我們可以信任的人才作爲骨幹。
我們要從當前實際出發,認真分析臺灣社會各階層人羣,由難而易,廣泛結交朋友,廣泛發動民衆,從中選擇忠誠而優秀的人才,建立起我們的組織形態。
我們列舉幾個社會階層羣體,試着分析從這幾個羣體着手建立組織基礎的可行性。
1.臺商臺幹
居住在大陸的臺商臺胞及其家屬有上百萬之多,如果把概念擴展到依靠大陸經濟產業爲生的臺灣島內人羣,估計可超過三百萬人。他們都是兩岸交流紅利的直接受益者,但對國家統一所做的貢獻遠不及他們的獲益。
兩岸開放之初,大陸爲了吸引臺商投資,對於臺商的政治立場未做過多的限制,希望通過先交流後感化,相信他們通過參與大陸改革開放的進程,不斷增強對大陸向心力。
但是這種期望並沒有達到實際效果。臺商已經歷經三代,許多臺商在大陸定居二三十年,他們並沒有在國家統一的大是大非問題上旗幟鮮明地堅定立場。
相反地,許多臺商利用了兩岸的差序格局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加劇了他們牆頭草的投機心理,更希望兩岸永遠維持分裂的現狀。
國家和地方出臺了大量扶持臺商臺企的政策,於部分地方的職能部門貫徹執行的不到位,讓被國家政策吊高胃口的臺商們感到落差,造成他們事實上確實獲益但失望無感,甚至在利益期望沒有充分滿足的情況下產生怨恨。
另一方面,民進黨當局加大對臺商的防範排擠力度,例如對數個地方的組織臺商返島投票的臺協會負責人採取司法手段,殺一儆百,一度讓部分地方的臺商噤若寒蟬,不敢在政治上表態。
包括臺商在內,在大陸居住的臺灣人是我們身邊最容易做工作的臺灣民衆。總體而言他們在立場上更傾向大陸。把他們組織起來,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能量上都可以成爲影響臺灣時局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政治立場上,要逐步樹立政治審覈標準,把認同一箇中國作爲最基本的底線,嚴防吃大陸飯砸大陸鍋,賺大陸錢支持資助臺獨勢力的行爲。特別是在大陸經商就業的臺灣民衆,必須要通過某種儀式手續的認證,效忠於國家和法律。
對於願意認同一箇中國的臺灣民衆,要強化和他們的利益聯結,進一步加大對他們在大陸工作生活的幫扶力度,解除他們在經商就業的部分限制,落實同等國民待遇。對於他們遭到臺灣當局的各種制裁迫害,積極予以幫扶反制。
要按照他們的縣市籍貫、職業行業特點多重屬性進行多重編組,用不同的社團屬性去接觸聯繫他們。大陸相關部門可將部分行政職能委託對接給相關社團組織,使其能實體運作。要發揮各地臺協會在屬地總牽頭作用,旗幟鮮明地公開提出把反“獨”促統作爲臺協會社團組織存在的第一要義。
2、陸籍配偶
臺灣陸籍配偶有40餘萬人,一般以女性爲主,加上她們的配偶子女應達到百萬餘人。
她們大多數處於臺灣社會底層,生活勞作辛苦。加上她們在島內身份敏感,在社會上比較沉默,不敢或不熱衷參與政治,羣體容易被忽視,缺少爲她們發聲的代表。
臺灣藍白兩黨都試圖爭取她們的選票,但真的與她們合作,爲她們公開發聲時又患得患失。反而是民進黨利用執政資源,收編策反了部分陸配,成爲新型臺獨分裂分子。
近些年來陸配作爲一股新生力量逐漸在臺灣社會凸顯。她們人數衆多,紮根臺灣社會地位不斷提高,意識也不斷覺醒。
民進黨勢力對她們的歧視打壓,比如入籍年限大於其他外籍配偶,比如最近刁難她們要求提供喪失“國籍”證明,這些都讓她們敢怒不敢言,處於火山爆發的前夜。
被壓迫最深的階級階層,一定是革命性最徹底的人。
陸配自幼生活在大陸,對大陸的天然情感是不言而喻的。相比於臺胞在大陸受到的種種優惠待遇,陸配在臺灣受到了嚴重的歧視,是臺灣受到政治壓迫最深的族羣。明面上有法律給予的各種公民權利,但現實上受到各種刁難,是典型的“二等公民”。
婦女人權在臺灣是絕對的政治正確,即使民進黨也不敢公開反對。陸配們只要能串聯起來,激發她們對於平等權利的追求,利用臺灣現有的制度進行抗爭,在臺灣絕對是一股不可忽視的洪流。
而這種串聯組織,目前島內沒有政黨團體能夠承擔,也不敢承擔。只有在大陸的孃家人給予各種指導支持,鼓勵她們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從社會運動推向政治運動,進而產生爲自己的政黨政治代言。
民進黨只敢針對個別陸配進行政治迫害和打壓,只要陸配團結組織起來,幾十萬的陸配的團結力量能頂半邊天。她們在臺灣的家人,她們在大陸的孃家人,都可以成爲她們堅強的後盾。
3、青年人
青年人的爭取工作,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誰都知道做青年人工作的重要,但大陸對臺工作中,對青年人爭取工作做得最爲失敗。在臺灣社會人口中,25至40歲的人對國家民族認同感極低,他們往往是臺獨勢力的支持力量,這是衆所周知無需諱言的事實。
某種程度上而言,年輕人的工作是最好做的。對於年輕人而言,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最強,接受轉化新生事物的思維最快。他們一腔熱血,最容易受到感召,也最容易偏執逆反,關鍵在於傳遞什麼樣的信息給他們。
老一輩臺灣人常說,當年民進黨前身黨外運動的年輕人,對於共產主義是充滿好感的。他們認爲年輕人如果聽了共產主義理想而不熱血沸騰,這個年輕人是無可救藥的。這個觀點對於我們很有啓發。
爲什麼現在臺灣的年輕人對於大陸呈現負面觀感呢?是因爲他們在臺灣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來自於西方反華勢力構建的那一套信息系統,生活在信息繭房,反而用年輕人懷疑一切的思維去解構大陸的正面信息,產生了認知的偏執。
對於年輕人爭取過程是一個說服過程,必須用直球對決的方式去解釋說明,不必忌諱話題的敏感,更不能迴避話題。
比如對於臺灣年輕人誤解大陸沒有民主自由、沒有人權法制、互聯網的管控等等誤解,我曾經在一文中對如何化解進行了詳細的闡述說明。我在現實的交往中和臺灣年輕人闡述這些觀點,基本上都能被我說服。
事實勝於雄辯。我們既然可以打開門讓臺灣年輕人來大陸隨便看,和他們交流的時候也就可以隨便聊,大陸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客觀存在,我們有完全的自信可以辯論探討各種話題。
交流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是爲交流而交流,而是要圍繞我們交流的初衷,要開花結果。
初衷是什麼,要結什麼果,自然是圍繞年輕人如何推動祖國統一,形成志同道合的聚集,最終齊心協力形成一個組織來推動。
過去幾十年的青年交流,花公家錢辦公家事。錢花了很多,人折騰得很累,最後一地雞毛啥都沒有實現。交流就像閩南民間神明生日辦廟會,追求於來了多少人,場面有多熱鬧,廟會結束後就像一掛鞭炮點完了,除了聽了一個響,啥也沒撈着。
今後的青年交流,不要再追求場面的宏大,而是要有針對性。來什麼樣人,要辦什麼事,留下什麼成果,事後要怎麼跟蹤,這種思維要貫穿於交流的整個過程。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要特別選拔一批有志向的青年才俊,在交流以後不斷跟蹤培養撮合,使他們散播在島內,達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目的。
我們都生活在大陸,沒有親身生活在臺灣社會,我們對於臺灣的種種認知都是紙上談兵,不免和現實產生偏差。這就更需要在島內有自己的觸角,來感知判斷方向。
以上就是我對於當下兩岸最迫切最嚴重問題的看法,可能在具體的闡述上經不起推敲,但我堅信方向是不會錯的。在臺灣島內積極穩妥地構建和發展我們自己的組織力量,形成堅實的依靠和抓手,是破解當前對臺工作困境、掌握主動權、爲最終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奠定基礎的關鍵所在。
歡迎朋友們留言或私信探討。
相關文章的分享: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