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中職如何應對人口之變

當前,我國人口變動呈現出少子化、流動化、老齡化等趨勢,這些變動趨勢在縣域中更爲顯著。人口變動將給縣域中職帶來何種挑戰?縣域中職又該如何應對?

保持“少而精”的辦學定力

自然增長率下降疊加大規模流出,導致縣域常住人口規模尤其是學齡人口規模不斷下降。按照當前普通高中優先的招生制度,未來縣域中職將面臨嚴峻的生源危機和生存危機。在此背景下,縣域中職需要主動進行佈局結構調整,保持“少而精”的辦學定力。

“少”並非意味着“消亡”。一方面,取消縣域中職與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的政策要求不符,會導致教育同質化。另一方面,取消縣域中職推動體系高移,可能會造成教育過度與技能錯配等問題。理性的做法是,綜合考慮產業發展與辦學條件等因素,主動調整中職學校佈局結構並集中力量辦“精”。

要做到“精”,需要提升中職專業的聚焦度與適應性。縣域中職必須立足縣域資源稟賦與產業基礎,聚焦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新產業、新業態與新模式,做好技能預測與需求分析,不斷優化專業佈局。要做到“精”,還需從多維度重塑縣域中職人才培養模式,包括從過度偏重管理和升學的“兜底式”與“普教式”培養模式,轉變爲貫穿全過程德育、彰顯職教類型定位、聚焦技術思維和專業技能奠基的培養模式;抓住優質高職下沉至縣域的契機,以長學段貫通式培養模式重構中職課程、教材與實習實訓等關鍵要素。

拓展“流與留”的服務面向

當前,縣域人口呈現出縣域內“鄉—城”流動和縣域人口外流的雙重流動景象。流動的另一面,是縣域內廣大鄉村地區仍有相當規模的“留守”人口。爲此,縣域中職需要針對“流動”與“留守”人口的發展需求,主動拓展服務對象與範圍,積極調整辦學重心,將職業培訓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破圍牆、開門辦學。

面向“流動”人口開展職業培訓,助力“市民化”轉型。職業技能是流動人口高質量就業與社會融入的基礎。爲此,縣域中職需要廣泛開展面向具體崗位的技能準備、提升與更新培訓,同時還要關注“平臺化”“零工化”等新就業形態對流動人口帶來的挑戰,開展旨在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就業韌性的終身化培訓。此外,爲幫助流動人口實現“市民化”轉型,縣域中職還需適當開展包括居住、育兒、醫療、社保以及政治參與等方面在內的生活技能培訓。在方法上,可藉助數字化手段,降低參與培訓的門檻與成本,以適應流動人口的工作與生活特點。

面向“留守”人口開展職業培訓,助力“新農人”成長。縣域中職要面向“留守”人口全員及其全生命週期,緊扣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開展針對性和持續性培訓,爲鄉村振興培養出一批“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等“新農人”。在培訓方式上,要從“介入”鄉村走向“融入”鄉村,積極開展在地化培訓,將職業技能培訓送到田間地頭、生產車間與百姓家門口。

探索“憂轉優”的發展增點

調查數據顯示,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占縣域總人口的比重及其增幅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表明縣域已進入快速老齡化階段。以縣域中職爲主陣地積極推進教育領域適老化轉型,既是化解縣域老齡化之“憂”的重要手段,也是破解縣域中職生存危機之“憂”的發展增點。

適應“銀髮經濟”,積極增設面向縣域老年服務產業鏈的相關專業。隨着縣域老齡人口撫養比持續攀升,縣域民衆對老年服務產業的需求愈發明顯。縣域中職需要結合自身辦學條件,引導相關專業向健康科技、養老照護、老年旅遊等方向進行適老化改造。

挖掘“長壽紅利”,探索轉型爲“教養合一”的縣域老年服務中心。未來,老齡人口將成爲縣域社會的主角,生產生活以及教育文化事業都需圍繞這一羣體進行重組。爲此,縣域中職需要將教育與培訓資源逐步向老年羣體傾斜,通過開展包括生活與角色適應、工作與職業發展、生命與自我關懷等方面的教育,促進縣域老齡人口的“再社會化”與“再技能化”,助推老齡化風險轉變爲人口“長壽紅利”。

(作者系安徽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特任副教授,本文系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職業教育助力技能型鄉村建設的邏輯理路與實踐策略研究”[項目號AHSKQ2022D096]階段性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08日 第05版

作者:肖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