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避暑遊,何以持續“升溫”?

人民網記者 歐陽易佳

“不趕景點、不排長隊,在這真正感受到鬆弛感。”今年暑期,大學生吳諾與家人選擇避開人流,來到安徽南陵縣何灣鎮綠嶺河道,在清涼溪水邊、農家竈臺旁,度過一個愜意週末。

今夏,持續的高溫天氣催生“避暑經濟”不斷升溫。旅行平臺數據顯示,“避暑遊”總搜索量環比上漲近200%,清涼資源正加速轉化爲消費動能。

在伊犁那拉提草原的星空帳篷露營,在呼倫貝爾體驗蒙古族那達慕大會,在布爾津的喀納斯湖畔避暑納涼……“到草原過20℃的夏天”不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成爲一種備受追捧的生活方式。

攜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沈佳旎認爲,“避暑遊周邊多伴隨草原、森林、湖泊、山地等豐富的自然景觀,既提供了涼爽的氣候環境,也滿足了遊客對自然景緻的觀賞需求。部分地區保留了特色的民俗文化與人文風情,當地的傳統節慶、民族習俗等活動,與涼爽的氣候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避暑體驗,讓遊客在避暑的同時能感受地域文化魅力。”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一批曾經“低調”的縣域避暑地今年悄然走紅。青海湟源,22℃的天然林區與熱情的藏族鍋莊舞夜夜相伴;貴州威寧,草海溼地迎來大批攝影愛好者,農家蕎麥宴一桌難求;甘肅肅南,非遺展演與草原風光相映成趣……這些小而美的縣域,憑藉生態與文化雙重魅力,成爲今夏避暑遊的“黑馬”。

縣域避暑遊“出圈”並非偶然。在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看來,這一變化背後是旅遊消費理念的整體轉型。“遊客不再滿足於‘打卡式旅遊’,而是更追求性價比、鬆弛感和沉浸式體驗。基礎設施的完善極大提升了縣域的可達性與體驗感。高速路網覆蓋、5G信號增強、住宿升級改造,讓‘遠方’不再遙遠。”

業內專家認爲,目前縣域遊的新業態正朝着融合與數字化方向走,縣域遊更講究小而精,遊客也從傳統觀光轉向了深度體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批踐行“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企業也迎來新發展。浙江安吉吉木丘林農場就是其中——今年暑期該農場遊客量同比增長30%。

“縣域旅遊不能只賣風景,更要賣體驗、賣文化、賣生活方式。”浙江桐廬吉木丘林農場負責人李東宇說,“我們瞄準的是‘品質親子游’,讓人留下來、玩進去、心靜下來。”

中國的好山好水好景色同樣吸引外國人,越來越多外國遊客也開始“中國式沉浸遊”鄉,體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

來自西班牙的Domi體驗了竹編制作和茶園採摘,他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感慨,“中國不僅僅是北京、上海,這裡的鄉村也讓我驚喜。在這裡不僅能避暑,還能接觸到深厚的地域文化,這是最吸引我的。”在雲南騰衝,暑期以來已接待多個歐美研學團,遊客們入住傳統村落,學習手工造紙,體驗農耕樂趣。中國鄉村所呈現出的原真性、生態性和人文性,正吸引更多國際目光,成爲傳播中國文化、促進民間交流的新窗口。(實習生陳歡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