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學後教-想要自由就要先學會約束?
當你給某人或某事貼標籤時,你便在無形中爲某人或某事設置了極限,那個標籤就是你設置的極限。
當考試成績不理想,你告訴自己智商有限;
當升職加薪沒有自己,你跟自己說自己能力不夠;
當別人都買房買車,你跟自己說太窮買不起。
當你很想要一種生活,但是總是告訴自己是不可能實現的
那自己永遠也不可能過上這種生活。
二十年前,誰也沒想過二十年後手機購物會如此方便,可以不帶現金甚至刷臉上地鐵。
社會的不斷髮展在於有遠見的人們敢於突破現實的桎梏,敢想敢做,努力打破人們的固有的印象,將看似不可能實現的付諸實現一一實現。
當你想做一件事,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別那麼在乎別人的看法,制定好計劃,一步一個腳印的去做,辦法總比困難多,種下一棵樹
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和現在,夢想就在不遠的前方。
當今時代,隨着社會發展和科技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對於教育的需求是不斷在改變的。
讀《未來簡史》後,很多人會有疑問,人工智能是否將讓很多人面臨被淘汰的危機。而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在騰訊演講上提出,不管是人類,還是人工智能,意識比智能更重要。
大多數的時間,我們的生活主要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就是學習各種技能和能力;
➤第二部分是在履行、在工作,當然也同時是在學習,最主要在工作,並運用之前所學到的知識。
但是有些知識技能可能在 21世紀不一定適用了,而人們最需要思考的事情是:
我們怎麼樣讓我們自己變得更好,去適應這個不斷變化的環境?
而對於這個問題,可能的答案之一,就是培養一個人終身的學習力,這也將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經常向那些年輕人說的一句話就是:
“只重視學校的學習,那就是人生失敗的開始。
”對學習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偶爾短時的爆發,也不是轉瞬即逝的流星,而是一種滴水石穿的持久運動。
所以,不要以爲學習只是在學校才能做的事,它應該陪伴你的一生。
哈佛作爲一所全球久負盛名的學府,特別強調學生的個人創造力的培養,而學習力即是創造力的根本。
學習力是什麼?
它是一個綜合體,包括:
學習動力、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效率、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
它是一種學習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把學習力作爲目標的教育,目的便不再是單純地掌握書本上的知識
而是培養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與他人共處、學會生存以及學會思考、學會創新、學會持續發展以更好實現人生價值等方面的能力。
在提升思考能力、專注力、學習能力和成長能力乃至創造無限可能的道路上,奎克認爲存在4個反派。
一、是數字洪流(digital deluge)。
二、是數字分心(digital distraction)。
三、是數字癡呆(digital dementia)。
四、是數字推論(digital deduction)。
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下班回家本想健身學習提升自我,但是拿起手機一晚上就刷過去了?
手機在當今社會彷彿已經不知不覺成爲我們身體的一個器官,成爲我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手機也在不知不覺中吞噬了我們很多本可以用作提升自我的時間。在社交媒體高度應用的今天,如何保持專注力是我們要學習的必修課。
身邊的朋友經常抱怨工作後很難靜下心學習,記憶越來越差。
的確,手機裡的世界比書本顯得更爲誘人。
總有刷不完的有趣的新鮮事,但是沉浸在這些碎片化的能帶來短暫愉悅感的數字洪流中,我們也不知不覺落入了“奶頭樂”的陷阱讓人們滿足現狀,不思進取。
連我們跟朋友家人聚會時,社交媒體作用越來越廣泛,然而我們心與心的距離卻越來越遠,這對我們維持親密關係、進行深度學習非常不利。
學會如何對抗四大反派,具備更快、更輕鬆學習的能力,是我們在互聯網時代想要提升自我必備的技能。
“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魚”,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學會如何學習是我們提高個人核心競爭力的有效保證。
沒有學習動力,一個人就永遠也不會具備學習力。
在各地講座後,經常有家長詢問我說
“孩子學習不主動怎麼辦?”
“學習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
“週末列了計劃但是並沒有按照計劃實行”
“孩子總愛打遊戲玩手機”,等等
這些類似的問題,都歸根於一個人的學習動力的缺失。
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喜歡學習什麼,學習效果如何,他行動的一切動力,都取決於他是否具有充足的內驅力。一個人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首先轉變爲他自己的願望,才能使他積極、有效地行動起來。
以下幾種爲什麼學習的原因,你是哪一種?
A.證明自己的學習力;
B.知識本身的吸引力;
C.取得學習另一課程的資格;
D.得到學位證書;
E.有一份好工作;
F.父母或老闆要求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