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節點競賽是否已分出勝負?三星宣佈推遲1.4納米制程計劃
財聯社7月2日訊(編輯 馬蘭)三星電子晶圓代工部門週一正式宣佈,推遲1.4納米半導體的量產,將量產目標定在2029年,比之前計劃晚了兩年。而這一工藝路線圖的重大調整可能意味着尖端芯片市場的競爭以臺積電的勝利告終。
三星電子此前曾在2022年透露,計劃於2027年開始量產1.4nm半導體,但此次調整後,其相比競爭對手臺積電宣佈的2028年1.4nm量產目標日期晚了一年。
業內解讀稱,這可能是三星電子針對目前困境而被迫採取的措施。據估計,去年一年內,由於主要客戶退出了三星的先進芯片項目而導致開工率下降,三星的晶圓代工廠虧損了4萬億韓元,約30億美元。
這與三星電子一直以來與臺積電的競賽有關,三星希望不斷追趕臺積電的技術,從而在良率等關鍵領域做出了妥協,反而導致客戶訂單減少。
三星電子顯然也意識到了得不償失,計劃接下來將重點轉向提高現有節點的工藝穩定性和完善度,並關注相對穩定的4nm、5nm和8nm工藝的開工率來確保盈利能力。
遺憾敗北?
業內人士表示,三星代工在製程競爭力上不如臺積電。因此,與其爭當全球第一,不如專注於提升當前代工業務的策略。尤其是2納米以上的成熟工藝,其在市場上的需求依舊很高。
從三星的策略調整來看,三星已認識到自己在當前的財務狀況下無法與臺積電在尖端節點展開競爭,這也意味着臺積電已成爲尖端節點中最爲領先的晶圓代工廠。
此前,三星一直與臺積電爭奪先進工藝領域全球第一的稱號,也在3納米工藝上領先臺積電進入量產,但在良率等指標上落後於臺積電。
儘管推遲量產2納米芯片可能將三星的業務限制在2納米及以上的芯片工藝中,但業內認爲,如果執行得當,這一調整很可能會帶動其芯片部門的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