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法庭 人數不足停擺 突然開庭 想解除緊箍咒
憲法法庭將於5月12日舉行《憲訴法》釋憲案的說明會。(本報資料照片)
總統提名檢察官蔡秋明等7名大法官,連同黨的柯建銘立委都一度反對蔡擔任司法院長,且目前因大罷免案朝野立委對立,大法官人事同意權要過關難度很高,因此大法官「突然」要審《憲訴法》釋憲案,被法界解讀,是要幫因新法停擺的憲法法庭解套。一旦過關,未來柯建銘等綠委提起的選罷法等釋憲案,8名大法官就可以不受新法拘束,進行審查。
民進黨面對朝小野大困境,1年來在立法院的修法及預算案三讀程序,不敵在野聯手的表決結果,除國會改革法案外,綠委及監察院也針對憲訴法、選罷法及監院預算被刪減等案件聲請釋憲,請求憲法法庭作成違憲裁判,打算比照國會改革法案,透過親綠大法官的裁判逆轉勝。
但需要10大法官才能裁判的《憲訴法》部分修正條文,經總統1月23日公佈後,法律正式生效,綠委在法律公佈前後分別聲請釋憲及暫時處分案,憲法法庭迄今仍未裁定,但3個月後,憲法法庭突然公告將於5月12日用說明會方式開庭,再決定要不要受理此案。
據瞭解,8名大法官對於要不要受理,意見分歧,遲遲沒結論。不過總統首次提名的大法官人選全被立院封殺,今年3月第2次提名,也有可能被封殺,讓現存的8位大法官相當有危機感。
法界認爲,若大法官認爲《憲訴法》修法「三讀程序」有違憲爭議,可拒絕適用新法,只要現有8位大法官三分之二以上參與評議且過半同意,即可裁定暫時處分且作成違憲判決,未來其他高度政治性釋憲案也可由8名大法官審理裁判。
此外,《憲訴法》三讀後,司法院代理院長謝銘洋馬上說「深表遺憾」,之後又表示修法對憲法法庭運作造成問題,被質疑「球員兼裁判」,如今謝又要擔任審判長審理《憲訴法》,該不該回避?引起法界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