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而立見/AI加持…你也能做決策者

在過去組織被視爲一羣人透過分工與協作實現目標的集合體,而人工智慧的出現顛覆了這一傳統認知。AI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逐漸成爲能參與決策、激發創意,甚至影響情緒的「隊友」。

從哈佛商學院與P&G公司合作的《The Cybernetic Teammate》研究,到AI知名學者吳恩達在 AI EXPO Taiwan 2025的演講,這些前沿觀點說明一個趨勢:資訊的不對等正在瓦解,組織的結構也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

傳統組織的運作仰賴資訊的集中與階層化的決策流程。高層管理者擁有全局視野,負責制定策略,而前線員工則專注於執行既定任務。

這種模式讓大型企業得以憑藉資訊壟斷與規模經濟,構築起競爭壁壘。大公司往往能投入更多資源蒐集數據、分析市場,並將洞察轉化爲行動,而小型團隊或個人因資源有限,難以與之抗衡。然而,這種以控制力爲核心的組織邏輯,在AI時代已顯露疲態。

AI使資訊平權化,人人都該可以是決策者。

《The Cybernetic Teammate》研究指出,在產品創新過程中,AI不僅提升個人表現,甚至讓個人的產出接近整個專業團隊的平均水準。簡單地說,就是過去需要多人協作才能完成的任務,如今一個善用AI的人就能勝任。

吳恩達也說,企業若想在AI時代保持競爭力,必須將數據與工具交到前線專業人員手中,讓他們成爲決策的主體,而非繼續依賴層級傳遞的指令。

AI的介入讓工作場景出現明顯的兩極化趨勢:善用AI的人如同獲得「超能力」,而未能適應者則面臨被取代的風險。

哈佛的研究將AI描述爲「網路化隊友」,不僅能補充專業知識,還能打破傳統分工的限制,讓不同背景的工作者提出跨領域的解決方案。

最讓人意外的是使用AI的實驗對象表示自己有更積極的情緒體驗,他們感受到更高的參與感和創造。這代表了AI不僅是效率提升的工具,更在心理層面成爲激勵與協作的夥伴。

吳恩達在AI EXPO Taiwan 2025中提到,AI的普及讓小團隊有能力挑戰甚至超越大型企業。例如,配備AI的設計師可能同時完成市場分析、原型設計與用戶測試,而這些任務原本需要多個部門配合。組織的規模與控制力不再是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取而代之的是資訊流的設計與前線的賦能能力。

AI時代的組織將走向更彈性、分散且智慧化的網絡結構。資訊即時流動取代層級傳遞,決策權下放至前線。在上述的哈佛研究中發現,AI甚至能與人類產生某種情緒與價值的共感,讓協作更具人性化。

未來的組織設計將圍繞一個核心問題展開:如何讓AI與人高效共創?答案或許在於打造一個以人機協作爲基礎的智慧網絡,而非僵化的階層框架。

AI的崛起不僅提升了工作效率,更從根本上重新定義了「組織」與「專業」的概念。每個善用AI的個體都可能成爲一個微型企業,獨立完成過去需要團隊支撐的任務。

在資訊藩籬崩解的AI時代,機會屬於那些敢於擁抱改變、善用科技的人。未來已來,組織變革正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