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寧可不吃西瓜,也得吃這水果,通便、維 C是蘋果5倍,正上市,知道的人太少

夏天剛到,天氣一熱,趙克榮這毛病就犯了——不愛吃飯。飯一上桌他就搖頭,眼神飄向冰箱:“唉,我就想吃點水果,解解渴得了。”家裡人看得直皺眉,這幾天他連稀飯都不碰,天天靠幾塊西瓜、兩根黃瓜湊合。

鄰居王阿姨來串門,一聽,拍拍大腿:“不想吃飯就吃點‘地瓜’嘛,那水果水分多,還含維生素C,解渴還養人。”

趙克榮一臉疑惑:“地瓜?不是紅薯嘛,紅薯哪是水果?”阿姨一笑,手指點着桌子上一個土黃色、圓圓扁扁的東西:“你看,這纔是我說的‘地瓜’——涼薯,現在吃最合適!”

一、夏天的“地瓜”不是紅薯,是涼薯!

一說起“地瓜”,不少人腦海裡立刻浮現出冬日街頭的烤紅薯香氣。但南方人提到“地瓜”時,說的卻是另一種東西——涼薯。

樣子像土豆,切開是白色脆肉,清甜爽口,夏天常被當水果生吃。雖然名字叫“薯”,其實和紅薯毫無血緣關係,它屬於豆科植物,和黃豆綠豆是“遠房親戚”。

涼薯的生長習性決定了它適合溫暖潮溼的南方氣候。

它的塊根纔是可食部分,含有豐富的水分和糖類,脆甜口感堪比梨。涼薯的葉片翠綠,莖蔓纏繞,看着像某種藤蔬,但可別看着綠就想嘗一口——涼薯的地上部分有毒,根部才能吃。

它的地位有些尷尬:既不像常見水果甜膩多汁,又不被當成常規蔬菜來炒菜煮湯。但從養生角度講,涼薯在夏天可算是一種被嚴重低估的食材。

二、涼薯的三大核心養生價值

1. 補水清熱,輕盈不膩

根據《食物成分表》,每100克涼薯的水分含量可達88%~90%,與西瓜不相上下。在炎熱的天氣裡,人體出汗增多,水分流失快,及時補水是重點。

涼薯生食爽脆,入口即化,吃下去的那份甘甜與清涼,比起常見的甜飲料更自然,也更安心。

涼薯的熱量極低,每百克僅含56千卡,遠低於紅豆、綠豆的乾製狀態熱量,也低於熟米飯的三分之一。它既能緩解口渴,又不會增加胃腸負擔。

2. 通暢腸道,脾胃少積滯

《黃帝內經》中強調“腸胃者,水穀之海”,意思是消化道暢通,才能保證精微物質的正常運化。

涼薯含有大量膳食纖維,約每百克1克左右,相當於一個蘋果的纖維量,遠高於西瓜、梨等清淡水果。

涼薯還含有低聚果糖,這是一種天然益生元,能夠滋養腸道內的雙歧桿菌、乳酸菌等“好菌”。這類物質不會被小腸吸收,而是直接被結腸中的有益菌羣利用,改善菌羣生態,推動腸道蠕動,對排便不暢者極有價值。

3. 天然維生素C庫,皮膚更清亮

維生素C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營養素,平時大多通過新鮮果蔬補充。涼薯每百克含13毫克維生素C,雖然不如鮮棗、獼猴桃那麼高,但比起蘋果、梨子、哈密瓜等常見水果都高出一截。

人在夏天易出汗、易疲倦,若飲食清淡、偏素,維生素C攝入容易不足。而這種天然來源的維生素C,有助維持免疫系統穩定,還有助皮膚細胞的修復更新,改善小創傷癒合速度,對曬後修復也有幫助。

三、食涼薯,也得講究方式

一是吃多了易拉肚子。

涼薯屬涼性食材,又含豐富的膳食纖維和低聚果糖,吃得太多會刺激腸道蠕動。

中醫認爲,涼性食物“易傷脾陽”,脾胃虛寒、易腹瀉者需控制量。每日建議食用量控制在100~150克左右,分餐食用,別一口氣吃一整顆。

二是千萬別碰它的葉、花、豆莢。

涼薯的毒性集中在地上部分,葉片、花朵和種子都含有強毒鹼類物質,誤食可引發頭暈、噁心、胃腸痙攣。

食用時,只吃塊根部分,且須完全清洗乾淨,最好削去外皮。

三是搭配要得當。

涼薯可以和溫性食材搭配中和其寒性,如薑絲、紫蘇葉、小米醋。也可以與胡蘿蔔、黃瓜等一同涼拌,更添層次口感。

最後說一句

夏天的飲食講究“清而不寒、潤而不膩”。涼薯正好滿足這個要求。比起單調的水果拼盤,一盤涼薯切片蘸點米醋,或者拌上一點薑絲香油,既養口也養身。

來源:青島廣播

溫馨提示:本文所載的健康相關信息僅供參考,不代表本平臺觀點,不能直接作爲任何健康干預的依據。在採取任何預防、治療或治癒的措施之前,請先與醫生進行溝通。

文中所提姓名均爲“化名”,切勿對號入座

(蓬萊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