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怕尷尬?止汗劑3大NG時機 用錯恐越擦越糟
▲夏天怕變「臭臭人」?止汗劑別亂擦,越多不等於越有效。(圖/ETtoday資料照)
記者黃棱涵/綜合報導
天氣一熱,流汗量飆升,最怕的就是自己成了周遭人眼中的「臭臭人」,食藥署透過fb粉絲團「TFDA 化粧品安全使用」提醒,止汗劑和制臭劑雖然名字相似、包裝也差不多,但功用與成分完全不同,用錯不但效果打折,還可能造成肌膚不適。
食藥署解釋,「止汗劑」多含鋁鹽成分,會在汗腺出口形成膠狀物,暫時「擋住」汗管,減少出汗量;「制臭劑」則以香精、抗菌成分或吸附劑來中和、遮蓋異味,沒有抑制出汗的功能,對流汗量多的人幫助有限。簡單來說,止汗劑是「堵汗」,制臭劑是「蓋味」,使用前最好先釐清需求再挑選。
食藥署也提醒,止汗劑並非想擦就擦,以下情況最好避免:
1. 腋下有傷口、發炎或剛刮毛:塗抹可能引發刺痛或過敏。
2. 皮膚溼溼時:剛洗完澡或正在流汗時塗抹,不僅效果差,還可能刺激肌膚。
3. 建議睡前用:能讓成分更穩定形成膠狀物,隔天效果更好。
不少人擔心止汗劑會讓汗液悶在體內,食藥署澄清,止汗劑只作用在局部肌膚,人體仍有大量汗腺能正常排汗降溫,不必擔心毒素累積或中暑,止汗劑不是擦越多越好,過度使用或大面積塗抹可能讓皮膚乾燥、毛孔阻塞,甚至影響身體散熱,更要避免直接噴在臉上或接觸口腔,購買前務必確認產品標示,並依說明使用,一般每日一次就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