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尾聲仍要注意熱傷害 心臟科醫師傳授「補水救命術」

近日天氣高溫悶熱,醫師提醒做好防曬及補充水分,慎防熱傷害。本報資料照片

衛福部公佈8月熱傷害就診統計人次數,總計581人次,而9月光是2天也累積了22人次。檯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表示,高溫讓熱傷害人數大增,近日雖然沒有烈日曝曬,但天氣悶熱不流通更讓人難受,應養成「適時、適度、適量」的補水習慣,避免心血管的傷害。

8月熱傷害就醫逼近600人,林謂文提醒,近日仍有多天溫度逼近35度,除了熱傷害,也要嚴防低血壓、心血管疾病。尤其,高溫環境對慢性病患者特別危險,因身體調節體溫的能力變差,有些藥物恐會影響體液平衡,一旦水分攝取不足,容易因脫水而出現心悸、頭暈、呼吸急促等症狀,嚴重恐造成休克。

林謂文指出,當氣溫升高時,人體血管擴張、血流量比平常高,因此加重心臟負擔。若大量流汗未能及時補充水分,會讓血液變得濃稠,就可能出現冠狀動脈或血管堵塞,導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天氣高溫持續不下,門診心絞痛的病人確實有增加趨勢,除了迅速離開高溫環境,也務必儘速送醫。」

高溫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和中暑,又以中暑最爲嚴重,而中暑症狀也易與心肌梗塞混淆。林謂文說,中暑常發生在長時間活動,特別是「勞動型中暑」,有心悸、頭暈、尿量減少等,可能是熱衰竭或熱中暑的前兆。而心臟疾病的表現除了胸悶、喘不過氣、頭暈、冒冷汗之外,最重要的特徵是胸痛,持續數分鐘以上。

「水是身體必需品,更是保命之道。」林謂文強調,血液中超過90%是水,身體水分一變少,血液變濃、流速變慢,也提高了血栓風險。炎熱天氣汗流浹背卻沒有馬上補水,心血管疾病發作的風險也大增;除了養成定時補水的習慣,大量流汗可適量補充含電解質的飲品,但要避免高糖飲料。

另外,悶熱天氣更要做好防曬,避免在上午10點至下午3點外出;改穿着淺色、透氣的衣物,配戴遮陽帽、陽傘及涼感巾等物品。頂着烈日的機車族,最好每20分鐘就喝一次水,也可把溼毛巾敷在頭頸部位來幫助降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