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百二不是夢 AI預判健檢精準治療

人工智慧(AI)時代來臨,研究指出,未來每個人均有機會活到一二○歲。臺大醫院院長餘忠仁說,透過AI、醫療大數據分析,做到個人化精準預防及治療,改變生活習慣,擬定最佳運動,進而延壽。

敏盛醫療歡度五十週年,昨舉辦「AI精準預防健檢研討會」,餘忠仁說,AI蒐集全體人類的基因、病歷、檢驗檢查、生活作息等資料,可預判個人未來健康狀況,擬定最佳生活型態。經個案管理,長期追蹤,有望及早發現疾病,甚至預測罹病後醫療治療效果。

「AI利用科技算命,但算完後,還有機會可改運。」臺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說,人類面臨癌症及慢性病威脅,如能做好預防,就可達到促進健康、延壽等目的,而其中關鍵在於「AI精準醫療、預防」。

「蒐集資訊,AI即可建立精準的預測模型。」餘忠仁說,資料愈完整,預判愈是精準,可信度愈高,建議各大醫院、健檢中心應組成醫療聯盟,互相交換及驗證資訊,才能提高AI學習能力。政府現正推動「八八八計劃」,除了儘速結合AI,並建立基因等資訊利用等法規,降低泄漏隱私的疑慮,讓AI預測真正落地。

至於臨牀治療,透過AI深度學習,發揮大型語言模型等解析影像能力,有助提高乳癌、大腸癌等癌症高階影像的判讀能力。臺北醫學大學口腔衛生學系教授嚴明芳說,二○○四年起女性每兩年一次乳癌X光攝影篩檢,成效顯著,已降低乳癌死亡率百分之四十一。目前AI已建立多種模型,分析影像特徵,早期判斷可疑腫塊,有機會提早發現癌症。

奇美醫院胸腔及乳房影像醫學科主任陳勁宇表示,一名旅居國外的五十二歲女性先前一次乳房篩檢結果正常,但半年後左乳長出一顆近十公分的三陰性乳癌,雖接受化療,但仍不幸病逝。事後回溯資料時,第一次乳房攝影影片中,AI判讀後就發現到異常,很可惜當時並未獲得重視。

林口長庚顧問級主治醫師陳訓徹說,研究證實,AI輔助可降低二至三成人爲判讀乳房影像的錯誤率。急診部門更需人工智慧判讀能力,收治骨折、嚴重創傷等患者時,可大幅提升診斷的正確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