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新材料調溫纖維開啓千億級市場

來源:內蒙古日報

3月12日,在包頭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紡織材料研發中心生產車間裡,智能化紡紗設備正在開足馬力全力運轉。時至深夜,車間依舊燈火通明,工人們加緊趕製首批10萬米具有“隨身空調”功能的稀貝絲冰爽降溫防護面料,這些融合了稀土黑科技的新型面料將被製作成工裝T恤,將爲包鋼集團奮戰在高溫一線的勞動者送去清涼。

這件看似普通的T恤背後,凝聚着中國科研人員對稀土功能材料應用的顛覆性突破: 包頭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聯合天津紡科最新研發的“稀土紅外反射中空隔熱聚酰胺纖維”,通過獨創的“反射隔熱+透射散熱”雙效製冷機制,成功將尖端航天熱控技術引入民用紡織領域。該成果日前斬獲中紡院2024年度“十佳科技成果”,其核心在於創新構建稀土元素配比模型,使纖維在400-2500nm波段反射90%以上太陽輻射熱,同時在8-13μm大氣窗口實現93%的紅外透過率,形成持續主動降溫效應。第三方檢測顯示,應用該技術的面料可使體感溫度降低3℃—5℃,涼感持久性超越國標2倍,經50次水洗仍保持性能穩定。

“傳統涼感面料就像在布料表面刷防曬霜,我們的技術則是讓每根纖維都變成微型空調。”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紡織材料研發中心主任時文婧在電話採訪中打了個生動比方。據她介紹,研發團隊歷時兩年突破稀土納米分散、多級孔道結構設計等關鍵技術,首創的中空多孔纖維形態使面料透氣性提升30%,汗液導出效率提高40%,同時賦予材料天然抗菌和防紫外線功能。在包鋼集團焦化廠實地測試中,穿着新型工裝的爐前工在40℃高溫環境下,體感溫度始終維持在28℃左右,工作服內溼度較傳統面料降低15個百分點。

據有關市場分析顯示,全球調溫纖維市場規模已突破千億元,而我國稀土功能紡織品滲透率尚不足1%。這組數據的強烈反差,折射出“稀土+紡織”創新組合的巨大想象空間。當稀土功能材料從實驗室“走進”紡織車間,當熱力學方程轉化爲普羅大衆的切實體感,這場以原子級材料設計爲起點的技術革命,重新定義了“穿在身上的科技”內涵,也正在內蒙古掀起一場產業變革浪潮。

據包頭稀土高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相關項目生產線正在建設中,未來將通過表面修飾的稀土納米顆粒與高分子材料的分子級複合技術,實現稀土蓄熱、隔熱、抗紫外等多功能母粒的規模化生產。據項目規劃,2025年全面建成後,其熱管理母粒年產能將躍升至現有水平的5倍。(記者 蔡冬梅 通訊員 李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