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性風險正在醞釀中 下波金融危機恐被這6種弱點觸發

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夕,總是有一些系統性風險在金融市場悄悄醞釀,卻被衆人忽視,終致釀成災難後果。路透

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夕,總是有一些系統性風險在金融市場悄悄醞釀,卻被衆人忽視,終致釀成災難後果。金融時報指出目前這樣的弱點有六種。

一、利差交易(carry trade)

借入低利率外幣、轉而買進收益較高的投資標的,這種所謂的「利差交易」幾乎無所不在,一旦資產價格和幣值突然劇烈波動,觸發的平倉潮將瓦解這些交易。

二、選擇權(option)

直接買進或透過基金間接投資選擇權,用意是規避交易方可能承受的行情波動風險。倘若波動變得很劇烈,就有蒙受龐大損失之虞。同理,風險平價基金(risk parity fund)必須維持固定的風險水準,因此在波動加劇時,必須出清風險較高的資產。

三、相對價值交易(relative value trade)

這種交易押注於資產與資產之間的關係,隨着交易規模變大,萬一出狀況,風險也高。基差交易(basis trade)--投資人左手買進美國公債,右手買進期貨以鎖住小額報酬,這種避險方式假定兩者之間存在很高的關聯性和價格收斂。另一種是利率交換(interest rate swap)與政府公債殖利率之間的利差,最近愈來愈不穩定,投資人卻持有龐大的利差部位。

四、流動性風險(liquidity risk)

隨着資金爲了尋求更高收益,而轉入未上市私募股權和私募信貸,投資人對流動性不足的曝險也升高。

五、高風險資產或低流動性資產重新包裝

透過「證券化」和「合成風險轉移」(synthetic risk transfer),風險高或流動性低的資產被重新包裝。這種近似於債務擔保證券(CDO)的信貸保險形式,近年來再度盛行,交易金額很可觀,已遠超過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前美國次級貸款總計約1.3兆美元的水準。

整體而言,弱點在運用槓桿,包括直接借貸和金融工程。一旦現金流隨着全球經濟減緩而降低,負債水平將受到嚴重考驗。美國企業債務違約率如今已升到後海嘯的高點;而高槓杆私募股權貸款和垃圾債券的利率,也升到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最高水準。國際貨幣基金(IMF)警告,商用不動產和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NBFI)正承受壓力。房貸、車貸、信用卡和其他消費者信貸,拖欠率也日益升高。

假如市況轉惡,資產價格下跌和行情波動加劇,將觸動保證金追繳令齊發,投資人爲了搶着變現,將不得不去槓桿。此時低流動性資產難脫售,通常投資人會殺出流動性高、虧損最小的資產,如此一來,一波波震撼將在金融市場擴散開來,推升波動性,並擾亂傳統資產的價格關聯性。

六、政府護盤迷思

最後一個弱點,是篤信天塌下來自有政府爲風險埋單並提供紓困。但如今主要國家央行受制於資產負債表已膨脹至20兆美元(高於2007年的5兆美元但比顛峰時的逾25兆美元低),加上通膨疑慮揮之不去,大幅降息空間受限。軍費支出推升財政赤字,利息成本和債臺高築,意味政府也無財政刺激餘裕。

在貨幣和財政政策都缺乏施展空間下,萬一爆發金融危機,騎士即使想英雄救美,恐怕也欠缺合適的坐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