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解決鄱陽湖枯水問題 修復長江生態功能
國家水網是集水資源優化配置、流域防洪減災、水生態系統保護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體系。日前,在“綠色引擎 支點賦能 共建美麗中國”2025綠色發展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利專家鈕新強作了題爲“國家水網建設與水生態環境保護展望”的主旨演講,提出重大工程破解水生態發展與保護複合難題的設想。他認爲,可通過建設鄱陽湖水利樞紐等措施,系統性修復長江的生態功能。
鄱陽湖位於長江中游南岸,是我國最大淡水湖泊,國際重要溼地,也是長江中下游重要的調洪場所和水源地,更是湖區百姓賴以生存的基礎。鄱陽湖水系呈輻射狀,承接“五河”來水,經湖泊調蓄後在湖口附近注入長江。在漫長曆史進程中形成的長江與鄱陽湖之間江湖關係,獨特而重要,維繫着長江流域的生態系統平衡穩定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然而,長江與鄱陽湖的江湖關係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資料顯示,正常情況下,當長江汛期結束後,長江水位緩慢下降,對鄱陽湖的頂託、倒灌作用減弱,鄱陽湖水位隨之緩慢降低。但是近年來,受長江干流河道沖刷下切和上游水庫羣蓄水影響,長江干流水位降低導致鄱陽湖湖水在汛末被快速拉出,尤其是在9-11月份,原本應該緩慢下降的鄱陽湖水位,卻順勢快速、大量注入長江,造成了鄱陽湖“年年枯水、枯水年年”景象,並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生態和民生等問題。
另據科學論證,鄱陽湖枯水位出現時間提前、枯水位持續時間延長、枯水位持續降低以及9-11月份退水速率加快,導致鄱陽湖通江水體面積急劇萎縮,極淺水域過早轉變爲泥灘,洲灘在10月上旬即提前出露;水生植物羣落物種豐富度由8-9種降低至大多隻有3-4種;魚、蚌大量擱淺、死亡;越冬水鳥向人工生境轉移、聚集導致人鳥爭食並增加疫情風險;湖區生活飲水和農業灌溉取水困難,航運受限甚至斷航,嚴重製約着長江流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改善長江與鄱陽湖的江湖關係,最根本的是要堅持系統思維,恢復鄱陽湖自然水文節律。正如鈕新強院士在主旨演講中指出的,必須堅持科學規劃、持續投入與科技創新,高質量推進水網建設。
有關科研機構表示,經過十餘年科學論證和持續優化,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是着眼於長江大保護全局,系統解決鄱陽湖枯水問題的根本措施,也是構建現代化水網的骨幹工程。這項重大生態工程、民生工程的建設,將對改善長江中下游水生態系統,恢復鄱陽湖溼地生態系統,改善江豚等水生生物棲息空間,恢復越冬水鳥自然生境,提升鄱陽湖水資源水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促進流域和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餘磊、李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