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腎人數下降中 但等候腎臟近9千人 每年僅4百人可移植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吳麥斯指出,臺灣並不是洗腎王國,需要進入洗腎的末期腎臟病換新發生人數已逐漸下降。圖/本報資料照片

根據健保署統計,自民國109年起,臺灣腎臟病人數呈下降趨勢,但洗腎人口仍然居高不下,民國113年全臺透析人數近9.7萬人。臺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表示,我國的透析人口在各界努力下已趨緩,這五年來新發生人數亦爲「負成長」。慢性腎臟病只要控制得宜,不一定會走向透析,也不用換腎!

「這9萬6千多名透析患者,接近9萬人是慢性腎臟病患,有些是急性症狀需要緊急治療,腎功能恢復後,就有機會停止透析。」吳麥斯強調,並非透析人數都是慢性腎臟病患,而一年近9.7萬人透析治療與400多例腎臟移植,不能拿來相比較,移植人數少的原因是等待者衆多,捐贈數量卻遠遠不足。

洗腎病友若已是末期腎衰竭,接受腎臟移植不僅存活率較高,也能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吳麥斯指出,等待腎臟移植的病患人數衆多,近10萬名患者依賴透析續命,但每年僅4百人獲腎移植,重點是「捐贈」,捐贈者不夠多,現行登錄在案、排隊等候腎臟的人數近9千人,兩者比例懸殊。

其次,接受移植的患者也不一定是新病人,而是洗腎好幾年的病友。吳麥斯說,腎臟內科的治療方式因人而異,每位醫護人員都非常努力避免患者進入透析病程。而進入洗腎階段,也並非要換腎或不適合換腎,「已經超80歲了,換腎的效益不大,且手術風險相對較高。」

吳麥斯表示,高齡的慢性腎臟病患者,有些罹患糖尿病、心臟病、三高及心血管疾病,這些疾病會相互影響,加速腎功能惡化。除了捐贈器官有限,移植手術也需要評估身體狀況是否能承受;換腎並非是慢性腎臟病患者的唯一選擇,要同時考量其他末期醫療的選項。

「隨着年齡增長,器官衰竭也愈來愈普遍,使得高齡患者的洗腎比率增加。」吳麥斯說,人口老化、糖尿病控制不良也是造成臺灣洗腎人口增加的原因,但總歸來說,透析人口在各界努力下已有趨緩,不應把洗腎人口以及腎臟移植手術案例相提並論,「一腎難求」纔是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