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腎20年竟罹患「餓骨症候羣」 全身劇痛靠AI揪出多處細微骨折

三軍總醫院腎功能室主任許舜能(左2)表示,透過AI助攻,可快速診斷並擬定個人化治療。記者廖靜清/攝影

一名67歲的呂女士,年輕時因腎臟外傷造成慢性腎臟病,後來出現尿毒症接受血液透析治療20年。長期透析併發嚴重副甲狀腺功能亢進,前年接受副甲狀腺切除手術,但術後出現「持續性餓骨症候羣」,造成全身骨頭劇烈疼痛,連穿衣服都要靠家人幫忙,日常生活受限。

三軍總醫院腎功能室主任許舜能表示,腎臟功能衰竭,身體無法排泄磷,無法將維生素D活性化,使血磷上升或血鈣下降,造成骨頭病變。而身體不斷分泌副甲狀腺素,強行把骨頭裡的鈣「搬」出來,骨頭被掏空後變得脆弱,鈣質嚴重流失,即爲「餓骨症候羣」。

許舜能說,呂女士來到門診時,主訴全身骨頭痠痛,咳嗽時更痛,使用止痛藥也還是會痛。而觀察臨牀數據變化,雖然進行副甲狀腺切除手術後有回覆標準數值,但身體症狀非常糟。進一步照X光、骨骼掃描,發現有多處「肉眼看不見的微小骨折」與髖部恥骨骨折,屬於嚴重骨質疏鬆。

「洗腎患者一旦發生髖骨骨折,10年死亡率幾乎高達100%」許舜能說,許多洗腎病人罹患骨質疏鬆卻全然不知,因爲初期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發生骨折時才驚覺問題嚴重。而慢性腎臟病人因爲礦物質及骨骼轉換代謝異常,骨折風險是一般人至少2.58倍以上。

許舜能指出,透過三總團隊自行研發的「AI智動化血液透析系統」、AI輔助診斷與個人化治療規畫,選用今年3月健保新制擴增給付的骨鬆藥物,並結合含磷鈣片與維生素D補充,三個月後病人骨密度由-4.2提升至-2.5,骨頭疼痛完全消失,不再需要止痛藥,大幅改善生活品質。

骨頭病變是長期透析常見的併發症之一,由於腎臟功能變差,體內的鈣、磷、維生素D、副甲狀腺素的平衡失調。許舜能強調,我國洗腎人口多,根據2023腎病年報,臺灣每百萬人接受透析治療的比率全球第一,洗腎與腎臟病照護費用在健保花費中居高不下。

過去透析病人需要繁瑣的表單、表格提供正確的醫療照護,人工填寫導致效率低下,填寫錯誤還容易導致醫療疏失。三總研發的「AI智動化血液透析系統」不僅提升照護效率,能大幅改善病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