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光頭山”如今什麼樣——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調查
來源:經濟日報
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曾是我國南方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山光、水濁、田瘦、人窮”道出了當時的發展困境。經過長期的艱苦奮鬥,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和生存條件大幅改善,昔日山光嶺禿的“光頭山”,如今變成了滿目蒼翠、瓜果飄香的金山銀山。
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地處閩西山區,水土流失曾是這裡久治不愈的頑疾。但就是在這片土地上,產生了聞名全國的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
2024年12月初,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拓展提升“長汀經驗”座談會在長汀縣舉辦。長汀縣委書記賴進益說,“長汀經驗”是長汀縣幹部羣衆以“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韌勁,形成並堅持推進“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羣衆主體、社會參與、多策並舉、以人爲本、持之以恆”的水土流失治理經驗總結。
“長汀經驗”給福建帶來了什麼變化?福建省水利廳副廳長吳深生表示,福建以“長汀經驗”爲代表的水土流失治理經驗已成爲全球生態修復典型、全國水土流失治理典範,福建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歷史性成就,實現了從“光頭山”到“綠滿山”、從“水患河”到“幸福河”、從“花果山”到“聚寶盆”的跨越。
持之以恆退荒復綠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片板栗園,是1999年初種植的,種植面積1050畝。板栗樹是治理水土流失的優良樹種,板栗果實澱粉含量高、營養豐富、耐儲存,是優質的木本糧食,能充分發揮森林糧庫的作用。”冬日清晨,記者在長汀縣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嶽輝的帶領下,走進河田鎮露湖村的項公亭千畝板栗園,一排排板栗樹枝繁葉茂,樹幹上扦插着鐵皮石斛,樹下套種着桃金娘、黃花遠志等林下中草藥。
眼前的樹木在冬天仍然綠意盎然,很難與嶽輝口中的“水土流失重災區”聯繫起來。據統計,1985年,長汀縣水土流失面積達146.2萬畝,佔全縣國土面積的31.5%。山上光禿禿一片,夏天在陽光直射下,地表溫度可達70多攝氏度。“山光、水濁、田瘦、人窮”是當時水土流失區生態惡化、生活貧困的真實寫照。
“我是1986年嫁到濯田鎮的,那時山是光的,田也很瘦。我嘗試過養肉兔、養河田雞、種葡萄,但沒有種養經驗,最後都失敗了。”濯田鎮園當村村民馬雪梅回憶道。
嶽輝介紹,福建省政府很早就出臺了具體政策措施,原福建省水電廳、農業廳、林業廳等8家單位各承包一個山頭,和當地羣衆共同治理水土流失,在河田地區先後擴大並建立了八十里河、水東坊、羅地草山等水土流失治理試驗示範片。2000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把長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列入爲民辦實事項目,每年補助1000萬元。
“我們將大部分資金用於恢復綠水青山、種植生態林草、解決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將一部分資金用於扶持羣衆承包荒山、種植經濟林果,實現治理水土流失的目標。”嶽輝說。長汀縣大規模植樹種草覆蓋荒山,建設水利工程涵養水源,實行“誰治理誰受益”的政策,充分調動大家植樹種草的積極性。
馬雪梅在鎮村幹部的動員下,承包了158畝荒山,一開始按照“前坎後溝”的方式挖平臺,在邊坡種上花生等豆科植物,逐步改良土壤,後來種植百喜草等植物,用10年時間實現“退荒復綠”。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馬雪梅又養起了河田雞,辦起了養豬場,形成了“豬—雞—沼—果”的生態種養模式。
在荒山治理過程中,像馬雪梅這樣參與其中的羣衆還有很多。帶領村民種植楊梅的黃金養,在1999年承包了一片約300畝的崩山,用10餘年時間將其改造成“花果山”。在他的帶動下,三洲鎮種植了1萬餘畝楊梅,還建起了果茶園、茶葉加工廠和風景樹樹苗培育基地;南坑村黨支部書記沈騰香引進企業發展銀杏產業,種植銀杏2309畝,以“公司+基地+黨員+農戶”模式建設銀杏生態園,建成了美麗的生態村;河田鎮伯湖村3名大學畢業生回鄉創業,成立了福建新農人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依託現代農業建設生態扶貧產業基地,打造生態旅遊莊園。
如今的長汀縣羣山披綠、滿目蒼翠,當地幹部羣衆用行動證明,不管再難,樹都能一棵棵種出來。1999年至2024年,長汀縣累計開展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311.2萬畝,水土保持率從76.18%提高到93.56%,高出全國21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達79.55%,高出全省14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從698.9萬立方米增加到2179.9萬立方米。
創新優化治理機制
不久前,《長汀縣人民政府關於水土保持空間管控的命令》發佈,長汀縣將對水土流失區實施差別化的預防保護、綜合治理和監督管理。這也是全國首個水土保持空間管控縣長令。
在長汀縣推進水土流失治理過程中,這樣的創新不在少數——堅持“反彈琵琶”理念,勇於創新,突破常規,深入開展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在福建省率先實行“林長制”,建成鄉(鎮)、村、組三級管理網格,把源頭監管責任壓實到人,實現林業行政案件發生數和林木損失數同比“雙下降”;出臺水土流失區生態公益林林木蓄積量增長激勵機制考覈辦法,對全縣重點生態區域實行封山育林,從源頭上解決植被破壞問題;完善羣衆燃料補助政策,實施以電代燃補助,鞏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頒佈《龍巖市長汀水土流失區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等地方性法規……
同時,長汀縣還深入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用好汀江—韓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水土保持項目碳匯覈算試點、福建省林業碳中和試點等政策,紮實推進碳中和林交易,簽約成交水土保持項目碳匯、跨省水土保持項目碳匯等多項全國首單碳匯交易。其中,2023年12月簽約成功的全國首單水土保持項目碳匯交易,爲全國推進水土保持工作高質量發展起到了示範作用。
“在生態建設上,我們堅持一套機制管全局與一張藍圖繪到底相統一。”賴進益說,長汀縣將涉及水土流失治理的7類指標納入黨政重點考覈內容,落實生態離任審計,着力健全責任落實機制。同時注重規劃引領,制定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總體規劃,每5年編制階段性方案,做到規劃先行、治理接續、發展協同。
如今,長汀縣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標率穩定在99.7%以上,國、省控斷面優良水質達標率爲100%,重點治理區維管束植物從上世紀80年代的110種增加到341種,鳥類從100種增加到321種。
在三洲鎮三洲村,長汀汀江國家溼地公園內水草豐茂、魚翔淺底。這座始建於2012年的溼地公園是福建省第四個國家溼地公園和第一個河流型溼地公園,景區生物多樣性豐富、溼地類型多樣、溼地特徵典型,已查明維管束植物115科、304屬、424種,野生脊椎動物180種。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崔鵬看來,長汀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態安全維護模式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性。在治理過程中,長汀縣遵循了植被地帶性規律,大大提高了植物成活率和生物量;堅持山水林田路村統一規劃,治山、治水、治污協同推進,利用生態自然修復來恢復植被,通過“老頭鬆”改造技術改善植被,最終形成穩定的森林植被生態系統。
在治理過程中,長汀縣既堅持實事求是,遵循科學規律,又勇於創新、善於創造,發現新問題,破解新課題,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福建農林大學校長蘭思仁說,該校把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經驗推廣運用到閩寧對口幫扶協作、福州幫扶甘肅定西等工作中,相關案例成爲全國乃至全球的先進典型。
生態產業綠富共贏
站在三洲鎮三洲村豐盈農場的山頭遠眺,滿眼盡是綠色的果樹,過去的“光頭山”如今變成了“花果山”。豐盈農場負責人沈樹朝告訴記者,現在農場規模3200多畝,種有紅美人、美國西柚等水果。
“長汀縣在鞏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基礎上,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出臺產業扶持政策,培育河田雞、茯苓等綠色產業和‘生態+旅遊’等新業態,推動綠富共贏。”賴進益介紹。
近年來,長汀縣積極引導農民發展大田經濟、林下經濟、花卉經濟等生態農業,建成設施農業2200畝,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793家、家庭農場2698家。在林下經濟方面,長汀縣出臺《長汀縣推動河田雞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產業扶持政策,重點發展河田雞、檳榔芋、百香果等特色優勢產業,林下經濟經營面積192萬畝,年產值35.2億元,帶動農戶2.6萬餘戶。
“如今,我的果園已經發展到800多畝,種了428畝板栗樹、7000棵臍橙,養了2400多頭豬、5萬多羽河田雞,每年純利潤有70多萬元,還幫助10多戶村民解決了就業問題。青山不負有心人,這條路越走越有信心了!”馬雪梅說。
除了發展綠色產業,長汀縣還積極探索“生態+”文章,引導鄉村充分利用水土流失治理成果發展生態旅遊,先後建成長汀汀江國家溼地公園、河田—三洲生態景觀大道、長汀縣水土保持科教園等一批鄉村生態旅遊景區。長汀縣2024年預計接待遊客1044.9萬人次、增長20.5%,實現旅遊收入91.8億元、增長20.1%。
在河田鎮南塘村,綠之夢家庭農場負責人易小貞的“河畔共富人家”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從租賃荒地種植綠化苗木到建立家庭農場,她把自己的“綠之夢”一步步變成現實。
“經過水土流失治理,這裡的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地政府把閒置的土地和民房盤活利用,我們將這些閒置民房打造成民宿、講堂,把原生態的石頭、瓦片變成教學用具,並在其中注入文化主題故事,吸引各地遊客前來研學、團建和遊玩。”易小貞說。
水土流失治理帶來的經濟效益日益凸顯,羣衆享受到了好生態,也獲得了更多發展機會。賴進益介紹,長汀縣地區生產總值從1999年的18.2億元提高至2023年的344.9億元,增長17.9倍;城鎮、農村居民收入分別增長7.2倍、8.8倍,年均增長率高於福建省平均水平,在福建省首批脫貧摘帽,2017年以來7次入選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
“不過,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雖已取得顯著成效,但仍面臨生態系統不夠穩固、價值轉換機制不夠健全等挑戰。”賴進益表示。
“現存的29.95萬畝水土流失土地呈斑塊狀分佈,零星分散、交通不便、土壤貧瘠,後續治理成本較高、難度較大,依然是治理工作的‘硬骨頭’。”“部分單位、鄉鎮重經濟輕生態的思想依然存在,生態執法部門之間的協同機制還不完善。”“資源挖掘和盤活利用不充分、價值轉化不徹底,導致生態優勢轉化爲資源優勢、經濟優勢的途徑還不夠豐富。”……在賴進益看來,水土流失治理還在路上。下一步,長汀縣將不斷深化新時代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當前重點推動水土保持空間管控命令的實施,紮實推進水土保持精準治理、監管保障、質量提升、發展示範、制度創新、科技促進等工程,開展水土保持碳匯評估儲備,努力打造新時代“長汀經驗”升級版。
“高位推動、久久爲功,一任接着一任幹;系統推進,精深治理,一步接着一步走;開拓創新,靶向施策,一件接着一件辦。這是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經驗的精髓。”福建省水利廳廳長葉敏表示,福建省水利系統將把水土保持工作擺在大水網、大水缸、大供水、大安全“四大”工程建設的突出位置,更加註重新增水土流失管控、更加註重生態系統修復提升、更加註重人民羣衆生產生活方式改善,全力推進新時代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 (經濟日報記者 薛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