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媒:中國穩步推進月球探測工程

參考消息網8月12日報道 西班牙《理性報》網站8月10日發表文章《中國在太空競賽中擊敗美國的總體規劃:正在變爲現實》,作者爲埃斯特萬·加西亞·馬科斯。文章編譯如下:

在全球太空競賽中,中國的地位不斷鞏固。其航天事業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功。

隨着中國的月球探測能力不斷增強,北京的路線圖正着眼於爲未來人類在月球的駐留做準備,這也是國際太空議程的一個重要目標。

中國探月工程的各項任務以古代神話中的女神嫦娥命名,其標識設計巧妙地借用了漢字“月”的造型。相關成就最初集中在無人探測領域,爲後續階段奠定了基礎。

在中國探月工程初期,嫦娥一號探測器於2007年10月發射升空。該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提供了詳細的月面圖像,並識別了未來可能的着陸區域。

3年後,嫦娥二號成功發射,以更高精度開展了影像獲取等工作,此後還進行了對小行星的飛越探測。這項附加任務測試了其遠程通信和控制系統。

2013年的嫦娥三號任務被視爲一個里程碑,它完成了中國首次月面軟着陸,併成功部署了“玉兔號”月球車。

嫦娥四號探測器於2019年1月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陸。該任務搭載了“玉兔二號”月球車,這是首臺在該區域運行的月球車。

接下來,中國探月工程聚焦月面採樣返回。嫦娥五號於2020年11月發射,隨後將1731克月壤樣品帶回地球,這是人類44年以來再次獲得月球樣品。

最近的一次任務是嫦娥六號,它於2024年5月發射,併成功實現了月球背面採樣返回。

計劃於2026年前後執行的嫦娥七號任務,以及之後的嫦娥八號任務,將爲人類在月球的持續存在奠定基礎。這些任務將關注月球資源的原位利用,旨在用月球本身的資源來提取有用材料並開展相關建設。

中國已宣佈其雄心: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這次遠征將需要運載能力更強的火箭,即正在研製中的長征十號運載火箭。據稱其地月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將不小於27噸。

預計執行登月任務的中國航天員將在月錶停留,進行密集的科學考察活動,然後返回地球。它將代表月球探測方面的又一個重大進步。

與此同時,載人登月任務所需的各種裝備(如飛船、着陸器和登月服)都處於積極研發階段。(編譯/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