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造船業浴火重生
圖╱美聯社
新聞提要■希臘造船業歷經數十年衰敗後,如今逆勢翻盤,並重拾霸主地位。
精句選粹■Greece's shipbuilding industry, once beleaguered by economic challenges and underinvestment, is experiencing a remarkable resurgence.
曾經風光無限的希臘造船業在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失去風采,近年來在法律重整與新資本注入下迎來複蘇的曙光,產業在重拾往日榮光的道路上持續前進。
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希臘成爲歐亞非三大洲的關鍵連接點,作爲傳統的海洋國家,希臘積極地參與地中海貿易網路,航運業蓬勃發展,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希臘航運業迎來高光時刻,其船隊總噸位超過5,000萬噸,成爲全球航運大國,其建造的船舶在技術與設計上引領潮流,有目共睹。
20世紀80年代,以中國和韓國爲代表的亞洲造船業憑藉低廉的勞動力和技術創新,迅速在全球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
與此同時,希臘造船業不僅產業未能升級,斯卡拉曼加斯造船廠(Skaramangas Shipyard)、錫羅斯島造船廠(Neorion Shipyards)與埃萊夫西納造船廠(Elefsis Shipyards)等三大核心船廠長期陷入產權糾紛與債務危機,造船業陷入產業寒冬。
獲收購 三大船廠蛻變
2020年代初,希臘造船業迎來複蘇的曙光,系統性風險的化解成爲產業復興的關鍵。加拿大私募股權公司Onex收購錫羅斯島與埃萊夫西納造船廠,對其債務進行重整,減輕企業的財務壓力,同時投入大量資金導入先進的自動化生產設備與管理,大幅提高了維修效率與質量。
希臘航運巨頭普羅科皮歐(George Prokopiou)則接手了斯卡拉曼加斯造船廠,通過與國際知名技術團隊合作,使斯卡拉曼加船廠成爲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維修領域的翹楚。
目前希臘掌控着全球五分之一的遠洋船隊,油輪運力達4.1億噸,液化天然氣船隊規模位居全球第三,在全球能源運輸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希臘造船廠還透過綠色轉型與技術升級強化競爭力,包括引進船舶排放淨化系統、研發氨燃料動力船舶、埃萊夫西納造船廠加入建造海上風電安裝平臺的行列、投入大量資金推動3D建模、AI生產最佳化,有效降低生產成本。
產業鏈完整 覆蓋近50國
希臘航運業自成一套涵蓋「船旗註冊」、「船舶管理」、「金融服務」的完整產業鏈,建構一個覆蓋近50個國家的龐大商業網路。據統計,希臘船東控制的船隊價值高達1,881億美元,佔歐盟半數以上。
造船業的回暖帶動雅典周邊帕拉馬等地區經濟發展,大量的就業機會,加上伴隨而來服務業的需求,讓這地區的失業率從40%降至12%;比雷埃夫斯港貨櫃量在2022年突破500萬標箱大關,躍居地中海地區第一大航運樞紐。
造船業對希臘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率從最低時的0.8%逐漸回升至1.5%,預計2026年貢獻率將提升至2.5%,相關職位達9萬個,佔全國總就業人數的1.2%,爲希臘經濟的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希臘造船業仍面臨許多挑戰,在高端船型面臨亞洲造船企業的壓力,中低端船舶市場則有土耳其造船業虎視眈眈,不過,希臘造船業的東山再起可爲全球傳統制造業轉型提供寶貴的借鑑,一個國家即便處在覈心產能衰退的困境中,依然可通過制度創新、資本賦能和生態重構,實現產業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