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痛走不動 研究證實練太極3個月:痛感降一半
膝蓋退化等骨關節炎患者,在上下樓梯時,容易出現疼痛等不適。(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膝蓋痛、走路卡卡,很多上年紀的人有骨關節炎的困擾。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最新研究發現,進行太極、八段錦或瑜伽等「主動身心運動療法」的運動,能增強肌力與平衡感,還能對抗骨關節炎,患者練滿3個月,平均疼痛程度下降一半以上,又以太極止痛效果最顯著,而瑜伽最能增加關節柔軟度。
臺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臉書粉專PO文指出,膝蓋痛、久坐後一站起來卡到像機器生鏽,全球逾5億人受骨關節炎困擾,但長期吃止痛藥傷腎,手術又未必適合每個人,不如試着做「主動身心運動療法」(Active Mind-Body Movement Therapies)的運動。
張家銘表示,不同於快走或重訓,太極、八段錦、易筋經或瑜伽等這類「主動身心運動療法」運動,強調動作、呼吸與專注的結合,動作慢,卻能讓肌肉、關節和神經系統協同工作,強度不高、衝擊小,很適合膝蓋、關節退化的人。
張家銘表示,2025年發表在《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的研究,整理27項隨機對照試驗,共1781位患者,結果顯示和沒做這些運動者比,參與者的疼痛減輕、僵硬感降低、走路與日常動作,都變得更輕鬆,太極在止痛與功能改善上效果最好,瑜伽在增加關節柔軟度上很有優勢。
張家銘表示,骨關節炎患者若硬碰硬去跑步、跳繩,關節只會更吃不消,低衝擊、全身協調的運動,能練肌力和平衡感,又不會過度磨損關節,研究發現,練滿3個月,患者平均疼痛程度下降了一半以上,走路、上下樓梯順暢很多。
張家銘表示,太極的動作能增肌及心肺調節,八段錦動作簡單容易上手,瑜伽的伸展對柔軟度提升明顯,骨關節炎患者不妨從每週2到3次、每次30到60分鐘開始練習,不求快、不求力,3個月後,關節和心情會用改變告訴我們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