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憂中國武力犯臺!金融時報:臺灣人更怕「內應」不戰奪權
▲國民黨支持者聚集在臺北,參加反對罷免運動的集會。(圖/路透)
記者閔文昱/綜合報導
英國《金融時報》7日刊出深度報導指出,當西方世界聚焦中國軍事入侵威脅時,許多臺灣人更憂心的是,北京透過長期的文化與經濟連結、培養在地協力者,並架空民選政府權力,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式從內部接管臺灣。報導以天使投資人陳若芬的故事開場,描述她從商界走向街頭,投入罷免國民黨立委的行動,直言「如果我們不阻止他們,我們將永遠失去主權與自由」。
報導引述美國軍事官員警告,解放軍圍臺軍演已是攻臺「預演」,但華府智庫蘭德公司專家哈羅德(Scott Harold)認爲,真正的危險在於中國長期利用臺灣複雜的歷史與政治分歧,削弱內部團結,而臺灣在建立足以抵禦滲透的政治與社會凝聚力方面,仍舉步維艱。臺大學者納赫曼(Lev Nachman)更感嘆,「我從未見過臺灣如此分裂。」
《金融時報》回顧,中共慣用利誘、欺騙與脅迫等「統一戰線」手法,並在1949年國共內戰時以「北平模式」說服國民黨守軍不戰投降。近年,中國學者與官媒甚至建議套用此模式對付臺灣,前《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還曾主張,應將臺灣「黎巴嫩化」,透過製造內亂削弱社會抵抗力。
▲罷免支持羣衆。(圖/路透)
在民進黨2016年重返執政後,北京切斷與中央政府對話,卻選擇性地採購國民黨執政縣市農產品,並在選前招待臺灣村裡長訪中、資助青年赴中創業及宗教交流,以鞏固文化與情感連結;同時鎖定軍方滲透統戰,2024年涉共諜案件起訴人數達64人。國安局指出,中國對臺散佈的假訊息較前一年增加六成,TikTok等平臺更加速滲透年輕世代。
報導也批評,去年國民黨在國會取得最大席次後,與民衆黨推動多項爭議修法,包括擴權立法部門、削弱行政與司法權,並杯葛大法官提名導致法院癱瘓;同時刪減中央預算、限制國軍反擊中國軍事挑釁。民進黨痛批這是「照習近平劇本奪權」,國民黨則否認,但罷免連署隨之升溫。
賴清德總統近期展開「全國團結十講」,強調團結需「去除雜質」,但此說法遭藍營反擊爲「綠共」、甚至比作納粹。中國官媒與社羣帳號迅速放大此爭議,將罷免投票包裝成對賴政府「獨裁」的不信任。前立委林濁水警告,疑神疑鬼的氛圍恐嚇跑中間選民,而淡江大學學者陳奕帆則認爲,罷免結果顯示選民成熟度,但執政黨仍需提出更佳方案以凝聚社會共識。
陳若芬最後強調,光依賴政治人物不足以抵擋中國影響力,「我們的里長和鄰長往往成爲認知作戰工具,現在正是公民自己站出來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