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盾」不是奇蹟!「護國神山」背後重要推手孫運璿與李國鼎
聯華電子新廠落成,董事長張忠謀(右)、總經理曹興誠(左),與總統府資政孫運璇(右二)、李國鼎(左二)合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89/06/30 崔德龍攝影)
被稱爲「護國神山」的臺積電,在晶圓代工領域具有全球頂尖的先進製程產能,也讓臺灣半導體業在全球科技業分工具有關鍵角色,也讓國際關注臺灣的生存安全,因此有「矽盾」(silicon shield)的美譽。而臺灣半導體業的推手,要從孫運璇、李國鼎這兩位技術官僚說起。
孫運璇與李國鼎都是理工人才,前者是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機系畢業,後者是南京中央大學物理系畢業,並前往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因抗戰爆發而中斷學業返國效力。
【推薦閱讀】 臺積電股價曾低於40元! 當年張忠謀大喊「太便宜了」 時代的造浪者張忠謀與黃仁勳 忘年摯交英雄惜英雄
在1970年代,蔣經國內閣開啓一連串的經濟發展計劃,經濟部長孫運璇爲了突破政府法規的限制,以彈性待遇吸引歸國學人返臺從事產業研發工作,1973年成立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1974年某日,經濟部長孫運璇、美國RCA公司主任潘文淵等七人在臺北南陽街的小欣欣聚會吃早餐,討論臺灣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潘文淵提議自美國引進積體電路製造技術,讓臺灣從勞力密集產業升級爲技術密集產業,但技術移轉所需經費龐大,高達一千萬美金,所幸獲得孫運璇部長支持。之後,工研院派出工程師赴美國RCA受訓,並將技術引進臺灣,成爲臺灣發展半導體業的開端。
李國鼎在1976年出任行政院政務委員之後,相當賞識擔任美國德州儀器公司高級主管的張忠謀,不只多次聯絡,1982年還招手邀請張忠謀來臺工作。張忠謀於1985年受邀擔任工研院院長,隨後於1987年創辦臺積電,並獲得李國鼎的協助,說服政府與民間入股投資。張忠謀說,沒有李國鼎的推動,就不會有臺積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