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翻身!新能源車、藏毯直通南亞 日喀則陸地港出發最快10天到
▲ 西藏日喀則陸地港海關監看通關情況。(圖/翻攝 人民日報)
記者任以芳/綜合報導
去年是大陸西藏改革該放65週年,近年加強經貿轉型,日喀則國際陸地港正迅速崛起爲高原地區對接南亞的重要經貿樞紐。自2024年8月1日正式啓用出口貨物查驗場以來,一輛載貨車完成僅需2到3分鐘就能完成通關查驗,運輸全程採用北斗導航監控,確保運輸軌跡清晰可溯、實時可查。新能源車、藏毯不用走海運,直接走陸運直通南亞,節省半個月成本時間。
陸媒《人民日報》報導指出,2024年8月,日喀則國際陸地港出口貨物查驗場正式封關啓用。這一現代化設施集報關、查驗、轉運、裝卸、存儲、集拼等功能於一體,單日可保障300輛出口貨物車輛的查驗業務,成爲西藏對接南亞市場的關鍵樞紐。
「我們用上了國內目前最爲先進的海關智能查驗系統,大大節省了貨物通關時間,物流成本也大幅降低。」日喀則市海關綜合業務科副科長次仁措姆介紹。
這一查驗場也成爲西藏對接南亞的關鍵節點。陸地港距離市區僅5公里,連接機場、鐵路及公路,半小時內可達日喀則機場,便利的交通使其具備了綜合交通樞紐的優勢地位。
在西藏自治區爲更好融入「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藍圖中,日喀則國際陸地港擁有重要地位。位於日喀則城區南部的自治區級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達29.83平方公里。陸地港距城區5公里,離機場50公里,拉日鐵路客運站、貨運站坐落其中,可快速通往吉隆、樟木、裡孜等重要口岸。
作爲西藏面向南亞開放的橋頭堡,截至2025年6月,陸地港累計開工建設基礎設施項目54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0.7億元,涵蓋水、電、路、訊等關鍵領域。
「西藏是面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打造日喀則國際陸地港有助於進一步面向南亞擴大開放合作。」日喀則國際陸地港(經開區)管委會黨工委副書記、副主任李世華說,2015年尼泊爾發生大地震後,樟木口岸中斷通關長達4年。陸地港的建成,能確保南亞開放通道的韌性與穩定性。
爲提升國際陸地港輻射能力,日喀則海關加速保稅倉庫建設,通過「查驗場+保稅倉」,拓展「跨境電商」等新業態。2025年5月13日,日喀則成優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通過跨境電商 B2B 直接出口模式,成功出口一批百貨商品,這標誌着日喀則海關轄區企業跨境電商業務實現歷史性突破。
▲日喀則陸地港面向南亞市場,最快十天抵達印度等國家 。(圖/翻攝 人民日報)
「目前,我們主要面向南亞,輻射印度、緬甸、不丹等國家。」李世華說,「以傳統海運爲例,從寧波港出發到南亞一些國家需要40多天,現在公路、鐵路聯運,正常情況下10至15天就可到達目的地,效率大大提升,平均一個集裝箱成本下降近2000元(單位:人民幣,同下)。」
《環球時報》報導介紹,今年7月正值日喀則國際陸地港全年最繁忙時段,上月港口貨運量達246噸、貨值525.7萬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新能源汽車。2025年3月1日,首趟滿載150輛國產新能源車的班列由此出發,開往尼泊爾,貨值高達2593萬元;一個月後,另一列載有186輛新能源車、總值超3200萬元的班列再次啓運,顯示出口動能持續上升。
據統計,2024年經吉隆與樟木口岸出口的新能源車總數已達11718輛;2025年第一季度,日喀則國際陸地港出口新能源車達2842輛,成爲中國對尼泊爾出口新能源車的主通道。
「南亞與東南亞地區對中國新能源車的需求正快速增長,尼泊爾一國每年就可吸納2000至3000輛。」日喀則成優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旦增南加表示,如今港口出口結構正從傳統傢俱、家電等基礎商品,快速轉向新能源車、鋰礦、太陽能設備等高附加值產品。
除新能源車外,西藏特色手工藝品亦迎來外銷契機。隨着跨境電商新模式成熟,日喀則陸地港也成爲藏香、氆氌、手工藏毯等產品的出口通道。查驗場啓用以來,累計完成查驗出口貨物67票,其中跨境電商貨物6票、總值達6855.2萬元。當中,多批藏毯經由港口發往新加坡與美國,成爲高原文化「出海」代表。
來自山東的貨車司機桑珠深有感觸。他表示,自己剛換上13米長新車,參與了首趟中歐班列貨運作業,「現在通關流程簡單,查驗後就能直接休息,不像以前通宵排隊處理手續。」這些改變讓他感受到陸地港帶來的實實在在便利。
日喀則國際陸地港正在以出口查驗場爲核心,打通從山東、浙江、廣東等地出貨至印度、尼泊爾的高效物流鏈,形成「區外集貨—日喀則查驗—口岸出境」的出口新模式。
港口正全力打造「陸邊陸港聯動」新引擎,預計2025年社會物流總收入將突破5000萬元,助力西藏在對外貿易舞臺上展現更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