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eneta估貨櫃船運Q4虧損已成定局 密集的空白航班或能救市
▲Xeneta估貨櫃船運Q4虧損已成定局,但超大型攬貨業認爲密集的空白航班或能救市。(圖/取自洛杉磯港官網)
記者張佩芬/綜合報導
雖然上週五上海航運交易所的貨櫃運價指數終結連11跌,小漲2.1%,德魯裡世界貨櫃運價指數(WCI)卻是報下跌6%,估會續跌,昨(1)日船公司透過減班讓運價調漲成功,但被認爲是短期現象,挪威Xeneta估貨櫃船運第四季度的虧損已成定局,國內法人評第四季淡季更淡,但超大型攬貨公司負責人認爲,密集的「空白航班」能救市的。
業界評估,運價承壓、需求下滑與運力過剩的多重因素,行業正面臨年內最艱難的收尾階段。Xeneta首席分析師Peter Sand指出,即便船公司2025年全年仍能實現盈利,這些利潤也主要來自年初紅海危機引發的運價波動,從單季度來看,第四季度的虧損已成定局,「畢竟上一次運價處於當前水準時,企業的虧損幅度相當顯著」。
亞洲航運諮詢公司Linerlytica的數據顯示,過去兩週全球貨運訂艙量下降5%至20%,跨太平洋、亞歐、拉美等核心航線均承受巨大壓力,且9月運價反彈的可能性正快速消失。該機構認爲,癥結在於航運公司未能根據需求下滑同步削減運力,導致供需錯配持續惡化。
美國市場的需求萎縮更爲突出。藍阿爾法資本(Blue Alpha Capital)創始人John McCown警告,跨太平洋航線將面臨「慘澹的年末」,全美零售聯合會(NRF)預測今年美國進口總量下降5.6%,最後5個月貨櫃進口量下跌17.5%,呈現「斷崖式」下滑。
相較於第四季度的短期虧損,丹麥航運諮詢公司Sea-Intelligence在最新報告中預警,2025 年及未來三年,全球貨櫃船運運力將保持5%至8%的年均增速,但目前尚無任何跡象顯示,全球貨櫃貨運需求能跟上這一增長節奏。
匯豐銀行(HSBC)在貨運市場更新報告中指出,儘管 「運力紀律」(如主動削減運力)可能爲運價提供短暫支撐,甚至觸發小幅反彈,但供需失衡的核心矛盾未變,年內剩餘時間裡,運價仍將面臨下行壓力;對船公司來說,第四季的虧損或許只是開始,如何在未來數年的 「低運價週期」中存活,將成爲行業共同面臨的考題。
國內法人則分析,美國預計10月14日針對中國船舶課徵港口費,航商進行船舶調整,造成美國線運力短期供給減少,航商爲避免中國製船舶停靠美國港口,至少必須提前1個月,將中國船舶調離美國線,同時,從其他航線將非中國船舶調往美國線,船舶調度期間會造成美國線運力短暫空窗及下滑,有利於推升短期的美國線運價。進口到美國的傢俱,面對232條款調查,傢俱進口商必須提前備貨;8月7日新關稅、29日取消小額包裹免稅、22日宣佈232條款調查進口傢俱、10月14日針對中國船舶課徵港口費、待交新船訂單爆量,相當於全球船隊運力30%;貨櫃航商面對需求下滑,供給爆量,僅能透過減班,調升報備運價,企望同業共同自救。按歷史經驗來看,通常只有在運價跌破現金成本,航商纔會真正同舟共濟,落實漲價,其他時候,由於各家成本高低不同,供給過剩壓力不同,常常會有航商偷偷降價搶客,造成實際運價遠遠低於報備運價(SCFI運價)。今年8月29日SCFI貨櫃運價指數1445,相較於去年8月30日 2963,年減51%。通常航商只拆30年以上的老船,其他時候,只有運價跌破現金成本(現金流出現負值)纔會拆除30年以下的船,使得新船爆量變得更難應對。美中關稅協議遲遲未能定案,11月10日後,恐出現重大利空,造成貨櫃航運4Q淡季更淡;目前美中關稅協議仍無明顯進度,一旦,11月10日沒有敲定協議或沒有再度延長,則美中再度互加關稅,貨櫃船運的4Q淡季,將淡季更淡。
超大型攬貨公司負責人認爲,密集的「空白航班」能救市,如果blanking sailing執行徹底,減少供應量,還不一定會虧錢,半個月漲1000美元的紀錄不是沒有,運費可以很快就拉高,如果不能密集縮減航班,第4季是註定虧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