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症狀大腸癌年輕化!如何預防?5大原因必須知
大腸癌長年位居臺灣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的前列,但令人憂心的是,近年出現兩個新趨勢:早期無症狀患者比例高、以及年輕化速度驚人。這不僅讓早期發現變得更具挑戰,也推翻了「大腸癌是中老年疾病」的傳統認知。這回將從五個面向深入解析這一現象,並提出預防與篩檢建議,提醒大衆及早重視隱形的健康危機。
無症狀發現困難
大腸癌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尤其是右側大腸癌患者更是如此。這部分患者的糞便外觀和排便習慣多無異常表現,導致容易被忽視。患者常在毫無不適感的情況下被確診,這增加了早期發現的難度。因此,強調早期篩檢的重要性成爲防範癌症進展的關鍵措施。
圖片來源:IG_iammingki
年輕患者比例增加趨勢
近年來,4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的比例明顯提升,且約有20%的患者完全無症狀。50歲以下患者佔所有大腸癌病例約10%,其中都市年輕白領尤爲多見。這反映出大腸癌正逐步呈現年輕化的趨勢,挑戰了傳統認爲大腸癌主要出現在中老年人的觀念。
診斷多爲中晚期
由於年輕患者缺乏定期篩檢且症狀不典型,在確診時往往已屬中晚期,這不僅使治療複雜度和困難度增加,也提高了死亡風險。研究顯示,年輕患者的腫瘤侵襲性更高,局部及遠端轉移的機率更大,這使得該人羣的預後相對較差。
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影響
年輕人大腸癌增加與多種生活型態因素密切相關。不良飲食習慣如高脂肪攝取、加工肉品的過量消費以及纖維攝取不足,結合久坐不動、缺乏運動、精神壓力大和肥胖,成爲主要的致病因素。西式飲食的普及被認爲是這一現象背後的重要推手。
預防與篩檢建議
專家建議,應根據不同風險層級調整篩檢策略。對於一般族羣來說,應從45歲開始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而家族有腸癌病史或存在遺傳風險者,則應更早啓動篩檢。透過大腸鏡檢查和糞便潛血檢查等手段,能夠及早發現癌前病變或早期腫瘤,從而大幅降低罹癌風險與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