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五穀”正豐登

(原標題:武漢“五穀”正豐登)

夏收時節,荊楚大地處處涌動豐收的喜悅。

在武漢,全國首條小衛星智能生產線正滿負荷運行,單星生產週期縮短80%,年產能240顆,支持北斗通導遙一體化等核心技術突破。

6月26日,全球首款北斗優先全頻點高精度芯片在武漢正式發佈,標誌着我國北斗芯片技術邁入2.0時代。信號捕獲速度提升20倍、授時精度提升5倍,可實現釐米級定位和毫米級的位移監測;

同一天,在武漢,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奕派汽車科技公司,通過聚焦整合商企、研發、生產、供應鏈、銷售及服務等全價值鏈的優質資源,全速推進東風汽車自主乘用車事業的發展;

還是這一天,在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雲從科技與華爲正式簽約,深度合作佈局人工智能大模型訓推一體中心,構築華中區域領先的AI安全底座;

這個月,在武漢,禾元生物全球首創成果“稻米造血”產業化基地項目一期,將啓動設備安裝調試,預計2026年第二季度建成投產,達產後可替代國內人血清白蛋白約四分之一的進口量。

一、二、三、四、五——

農耕文明中最美好的“五穀豐登”——在武漢,寫下新時代的新註腳——光谷、車谷、星谷、網谷、藥谷,承載武漢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的戰略雄心,在全球競合的浪潮中,挺起了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堅實脊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四赴光谷,留下“科技自立自強”的殷殷囑託,爲光谷發展指明航向。

2024年11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考察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推動光谷發展成爲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發製造基地、光器件研發生產基地,以及全國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之一、最大的中小尺寸顯示面板產業基地之一……

2024年,光谷GDP3200億元,同比增長7.1%,成爲代表我國在光電子領域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的主力軍,爲武漢探索出“創新-產業-城市”三位一體的發展路徑。

2021年的湖北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對“什麼是支點、怎樣建支點”這個事關全省長遠發展的重大課題作出謀劃部署,明確提出培育壯大“5個萬億級支柱產業、10個五千億級優勢產業、20個千億級特色產業集羣”。在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鄒薇看來,“谷”在科技研究、產業創新、生態融合的發展體系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谷”,能夠高度集聚人才等創新要素,形成產業發展的高峰。湖北,需要若干個像光谷一樣高度聚集的“谷”成長爲頂天立地的“極”。

破題,從武漢開始。

2020年10月,在第六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上,時任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的王忠林向來自俄羅斯、德國、法國等9個國家的領域專家介紹:“武漢三大國家級開發區崛起成峰,光谷、車谷、網谷勢頭正勁,四大國家級產業新基地競相發展”,他還表示“將全力優化創新創業生態,推動商業航天全產業鏈發展”,首次將未來的“星谷”與已經成勢的“三谷”提到同樣重要的地位。

2020年10月19日,第六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在漢開幕

2021年,時任湖北省委副書記、省長的王忠林出席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衛星產業園建成投產暨首顆衛星下線活動,進而明確提出,要堅持以“中國光谷”的標準建設“中國星谷”。“光谷經驗”開始被複制,輻射更廣闊的產業版圖。

2022年,王忠林在湖北省兩會上代表湖北省人民政府這樣向大會這樣報告:“‘光芯屏端(光谷)網(網谷)’、汽車製造與服務、大健康(藥谷)、高端裝備製造等產業加速邁向萬億級。”“湖北成爲全國重要的商業航天(星谷)、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汽車基地(車谷)。”——代表湖北高質量發展的“五穀”,正式同框,進入大衆視野。

“五穀”,成爲湖北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的重要承載地。各類創新企業、創新主體拔節而生。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武漢量子技術研究院的成立,王忠林都到場揭牌。“政產學研金服用”通道逐步打通,“熱帶雨林式”最優創新生態蔚然生長。中國光谷,成爲湖北科技創新的“制高點”;中國車谷,擔當起湖北汽車轉型的“關鍵點”,工業底盤的重要“支撐點”;而星谷、網谷、藥谷則重點佈局未來產業,成爲湖北謀劃未來發展的“撬動點”。

從“光谷”一束光到“五穀”並舉——不完全統計,五年來,王忠林到“五穀”一線調研超20次。這也直接推動“五穀”創新策源能力的集體突圍:全球最大尺寸光纖預製棒、全球首款128層三維閃存芯片、全球首片8英寸硅光薄膜鈮酸鋰光電集成晶圓、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珞珈一號”、國內首款可量產40nm北斗智能芯片、國內首款全國產自主可控高性能車規級MCU芯片……大批技術成果進入收穫期。而這裡面任何一項技術拿出來,都擔得起中國科技突圍的“利刃”。

2025年6月24日,湖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忠林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調研

科技創新先行、現代產業引領,是湖北加快建成支點的題中之義。“五穀”,當作先行。

“五穀”,散落於武漢的兩江四岸,但不能單打獨奏。

武漢的長江江面上,有11座跨江大橋。“五穀”,跨江躍河,雙向奔赴。

2021年7月,王忠林赴車谷調研。當時,中國汽車正遭遇芯片“卡脖子”;三十而立的車谷,正面臨新能源轉型的大考。如何破局?王忠林給出關鍵的四個字:“立足自身”。但這個“自身”,不是狹隘的車谷自身,而是——科教大省湖北。

此次調研的兩個月後,位於車谷的東風公司與位於光谷的中國信科宣佈牽手合作,聯合44家合作伙伴,共建汽車芯片聯合實驗室,推進車規級MCU芯片在武漢落地佈局。目前,雙方共同研發的國內首顆高性能MCU芯片已進入第三次流片,取得50餘項發明專利,建立6項國家和行業標準,預計明年正式上市。

中國首顆全國產自主可控高性能車規級MCU芯片 DF30

“設計在光谷、智造在車谷”的閉環生態,開始複製到新一代汽車製造的各個技術環節。光谷造的紅外傳感器、人形機器人、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技術等,不斷改造車谷汽車的智能化基因。去年,雙谷聯手推動15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簽約,總金額31.27億元。

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達了對湖北的看好:“湖北依託其在汽車、光電子等產業領域的優勢,推動人工智能在智能網聯汽車、智能製造等領域應用,加強與高校院所的合作,共同開展人工智能關鍵技術攻關。”

“蘿蔔快跑”無人駕駛汽車

光與車的結合,讓“蘿蔔快跑”應運而生。現在,“蘿蔔”在武漢的服務輻射面積約三千平方公里,觸達人口超770萬,開放里程和區域數量保持全國第一,成爲全球最大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區。武漢成爲中國“自動駕駛第一城”。

光與車的結合,正帶動湖北汽車產業加速邁向新能源智能網聯新時代。今年1-5月,東風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31.8萬輛。其中,高端新能源汽車代表嵐圖汽車銷售56128輛,同比增長85%。

“雙谷聯動”的示範下,光谷、車谷、星谷、網谷、藥谷的“五穀協同”日益頻繁,釋放出幾何級增長動能。光谷賦能星谷,全球首款北斗優先全頻點高精度芯片,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裝上“千里眼”;高精度星載銣原子鐘,以每天計時誤差不超過百億分之三秒精度,擔當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心臟”;網谷護航車谷,天融信車聯網安全防護體系,爲45.3萬輛車谷造智能網聯汽車,提供網絡漏洞提前預警和防止攻擊;星谷聯動網谷,航天科工“行雲工程”衛星星座爲網安數據傳輸提供天基保障,網安技術則守護商業航天測控系統安全;藥谷借勢光谷,光谷生物城依託光電技術突破內窺鏡成像瓶頸,心肌旋切設備達國際領先水平。

今年初,武漢市發佈《關於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實施方案(2025—2027年)》,明確提出“高標準建設東湖科學城,推動光谷、車谷、網谷、星谷、藥谷協同創新,加快建設武漢長江新區科創港,促進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車谷產業創新大走廊、武漢濱江數創大走廊協同發展。”

武漢“五穀”佈局是對“多極支撐、生態共生”發展模式的創新實踐,爲中國城市產業轉型提供了新範式。在鄒薇看來,“五穀”緊扣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未來產業超前佈局、傳統產業蝶變升級的理念。這一佈局不僅是武漢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參與全球高科技競爭的區域性戰略支點。

環顧國內一線城市,能在單一城市內佈局五大科技谷,覆蓋如此廣泛的科技領域、如此龐大的產業規模,實爲罕見。

得益於五年前極具戰略遠見的宏闊佈局——五大科技谷,時刻精準捕捉全球科技變革趨勢,勇登高峰,以科技創新引領高科技產業崛起。

如今,“五穀”聚集,正從產業“登峰”邁向產值“豐登”,推動武漢工業倍增,在2027年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加速湖北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未來產業超前佈局、傳統產業蝶變升級,在2030年力爭經濟總量達到9萬億元左右,基本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這樣評價“五穀豐登”:“實際上是在國家的戰略、國家的使命和國家的重大任務的基礎上,推動武漢的原始創新、產業創新和協同創新,帶動整個湖北的發展、帶動長江中游城市羣的發展、帶動整個中部地區崛起。”

高能級城市全球競逐的本質,是要素配置能力與創新生態的競爭。習近平總書記歷次考察湖北,念茲在茲的是“科技創新要摒棄幻想靠自己”。武漢的“五穀豐登”,不僅是地域性的產業佈局,更飽含了一座城市爭奪全球科技創新話語權的雄心。面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武漢以“五穀豐登”之勢,生動詮釋了高能級城市進化的核心要義,那就是——唯有以科技創新爲引領,才能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

記者:謝珍 揚帆 李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