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怡農:選民老闆每天都有權利要求換人試看看 但726罷免非常困難

▲民防智庫「壯闊臺灣聯盟」創辦人吳怡農。(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郭運興/臺北報導

大罷免將在7月26日進行首波24位藍委罷免案投票。對此,民防智庫「壯闊臺灣聯盟」創辦人吳怡農今(15日)表示,大罷免是改變政治文化重要的第一步,「要告訴民代,不是選上就爲所欲爲,而是每天都爲『選民老闆』負責,每天『選民老闆』都有權利告訴民代,做得太糟糕了,要換一個人試試看」。但他也坦言,726罷免非常困難,因爲民代這麼偏激的不管社會看法,一定是覺得在選區相當安全、顧好基本盤就能高枕無憂,這也是這次大罷免試圖去改變的。

吳怡農接受節目《POP撞新聞》專訪談到大罷免,他表示,罷免案是民主機制、民主文化出了問題,而公民團體試圖提出解決方案的一個結果,民主制度大家都很清楚,一人一票投到投票箱,多數的人選出民意代表,少數遵從多數的決定,多數也有自己的義務好好做好工作,每4年再來應徵一次這份工作。

吳怡農表示,現在爲何說民主文化出現問題?選出來的民意代表,社會大衆看下來好像在胡搞、亂搞,例如,預算案連刪了什麼都不知道、重要國防建設、社會韌性建設也一直杯葛,當選出來的人阻礙國家健全發展、不符合選民老闆的期待時,該怎麼辦?再胡搞四年嗎?

吳怡農說,因此大家看到這次公民團體提出方案,當選出來的人表現真的很差的時候,啓動同樣的民主機制,回到投票所,一樣以一人一票的方式,希望能提早解僱、換一個更認真工作的人。

吳怡農再說,這也是爲什麼這次罷免案不是一、兩個人被罷免,而是同時二十幾個人被罷免,這也顯示社會大衆對國民黨集體的工作表現多麼不滿意。

接着,吳怡農直言,國民黨學錯教訓,他們把罷免當作政黨競爭,試圖啓動反罷免動作,但卻沒有社會基礎,跟公民團體的罷免運動有很大的不同,因爲公民團體來自基層,這羣沒有政治基礎、選舉經驗的人看不下去,因此從草根啓動的罷免運動,這也是爲何可貴,當然後來有政黨的加入、有組織的加盟,可是大家不要忘記這是公民團體開始的。

吳怡農認爲,大罷免除了去投票之外,還是要回到民主制度,大家也要看清楚這是改變政治文化很重要的第一步,「大家要告訴民意代表,不是每4年選一次就好,不是選上就可以爲所欲爲,而是要每一天都爲『選民老闆』負責,每一天『選民老闆』都有權利告訴民意代表,你做得太糟糕了,我要重新換一個人試試看」。

被問到身爲選民怎麼看待大罷免?吳怡農說,大家一定是失望的,纔會支持罷免案,這種失望不只是針對一個民代的投票紀錄,而是集體多數如何濫用這麼重要的責任,沒有好好嚴肅看待在立法院扮演的角色,所以纔會有這麼多團體遍地開花,自發性推動罷免,

吳怡農強調,但必須說726非常的困難,因爲會有這麼偏激的民意代表,不管社會大衆的看法,一定是覺得在選區相當安全、覺得顧好基本盤,用老方式做政治就能高枕無憂,這也是這次大罷免試圖去打破、去改變的。

最後,被問到蔣萬安稱王鴻薇很危險的看法,吳怡農說,每一個人選舉都會喊危險、急救,這當然是催票的方式,但在中山區已經看到那麼多的王鴻薇的看板,就可以看到是國民黨投入多少資源在保護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