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探訪南京“擺攤經濟”:在城市煙火與秩序中尋找平衡

中山陵梧桐大道、老門東、南藝后街……近來,南京一批網紅打卡地紛紛出圈上熱搜,據途牛發佈的2025“五一”出遊趨勢顯示,南京位列“‘五一’假期國內長線遊熱門目的地榜單”第4名,“擺攤經濟”也藉此煥發新活力。新式茶飲、文創小攤、本地小吃等業態聚集,在爲城市平添煙火氣的同時,也爲周邊市民帶來一些出行尷尬。

外擺真“擺”,成了特色風景

在南京老門東,最靚的風景除了那些有城南特色的街區房子,外擺的市集攤位也成了“絕擺”(南京話“無與倫比”的意思)的風景。市集由數十輛花車組成,經營戶或是非遺傳承人,或有拿手絕活。

店外經營如今成了老門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夜幕降臨,人潮如織。老門東主街兩側豆花莊、果燃店、星巴克都在戶外搭出外擺攤位,一兩把陽傘、幾排桌椅,圍出一個溫馨別緻的空間。沉浸式場景還吸引多家漢服經營店落戶,穿漢服的女孩邊拍照邊贊:“外擺真擺!”

相比而言,南藝后街文創市集更加“文藝”:近50個攤位匯聚了非遺傳承人、獨立藝術家和創意手作人,展示剪紙、木雕、金陵麪塑、藍印花布等傳統技藝與現代創意作品。遊客可參與手工製作、街頭藝術課堂,或觀賞默劇表演、時裝秀等動態活動。街區還將文創體驗延伸至外秦淮河遊船,在船上舉辦讀書會、音樂會,打造“流動的藝術盒子”。

輔道擺攤多,通行有點尷尬

來自安徽巢湖的龐先生一家“五一”假期自駕來南京,慕名前來中山陵梧桐大道打卡拍照。龐先生駕車到此,按照交通指引必須沿着中山門大街輔道把車子停進紫金文化廣場停車場,但這段百米輔道,他足足開了10分鐘。“兩側都是擺攤賣東西的,加上站在路上等人的行人遊客、不讓人的電動車,車子寸步難行,景區禁止鳴號,我只有不停打閃燈示意,但貌似不管用。”

夜晚,南京建鄴區吾悅廣場西門40多家特色小吃攤位的吆喝聲四起,老遠就能聞到四溢的美食香味。攤主張師傅告訴記者,“五一”假期差不多每天賣200份炒飯,是平時的一倍。他說,亂停放的電動車堵住了攤位周邊通道,給顧客帶來不便。記者注意到,5名送酒小哥在這裡接單。送酒的肖師傅說,只因這裡電動車多,把路堵住了,自己趕着送貨還摔了一跤。

據南京市商務部門不完全統計,梧桐大道、老門東、南藝后街等高峰期單日客流量均近10萬人次,部分攤主月收入逼近萬元。然而,繁榮背後也凸顯了一些通行尷尬:如周邊輔路因攤販佔道導致非機動車與機動車混行,停車場入口常年擁堵;周邊居民抱怨“步行十分鐘的路程開車要半小時”……

城市文明離不開治理精細化

江蘇省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省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丁宏接受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上述現象折射出城市治理的“三重博弈”:一是空間之爭:網紅景點多爲老城區,景區周邊道路狹窄,初建規劃時未預留商業空間。攤販爲追求客流自然聚集於主幹道或停車場入口,擠佔公共資源;二是利益衝突:遊客追求體驗感、攤主需要生存、居民渴望便利、管理部門需保障秩序,多方訴求難以同時滿足;三是管理缺位:現行政策對“臨時佔道經營”的界定模糊。南京雖鼓勵“夜間經濟”,但網紅打卡地的日間擺攤常處於“默許卻無規範”的灰色地帶。

丁宏認爲,破題思路是需要精細化治理與市場化疏導。比如劃定“分級管理區”,空間置換流量;對一些核心區進行嚴控:如南京博物院正門、中山陵主入口等敏感區域,禁止流動攤販,通過增設固定便民點(如統一餐車)滿足需求;對緩衝區適當疏導:如在網紅點500米外設置“集中擺攤區”,通過指示牌、優惠券等方式分流客流等。

還可以適當引進利益共享機制,如成立“網紅街區攤販聯盟”,加強自我約束和管理,注重清潔和秩序維護;採取商業反哺機制,鼓勵周邊商場、停車場與攤販合作,消費滿額減免停車費,緩解停車矛盾。 城市的溫度在於包容,但秩序是長久繁榮的前提。南京的“擺攤經濟”是城市更新中的治理考題。與其“一刀切”禁止,不如通過規則設計讓市井煙火與城市文明共融。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範曉林 徐兢 薄雲峰 陳哲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