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彥祖教英語是真香還是“割韭菜”?明星授課應重質量輕流量

吳彥祖教英文,你會買單嗎?近日,演員吳彥祖在社交平臺上開設了“吳彥祖教英語”賬號,還推出口語課程,4條作品漲粉近百萬。其中,據藍鯨新聞援引第三方數據平臺,398元的“吳彥祖帶你學口語”產品5天銷售額超過500萬元,吸金能力讓人驚歎。對此,有網友調侃,小時候的玩笑成真了,“如果你的英語老師是吳彥祖,還會學不好嗎”。但也有消費者體驗後吐槽,每節十分鐘的課程只有五分鐘是吳彥祖講課,剩下時間由其他老師講解知識,宣傳的AI陪練也只是語音對話形式,明星更像是讓人購買課程的噱頭。

近年來,從歌手到演員,明星入局教培領域的現象並不少見。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近十年有13位明星進入教培市場,主要集中在語言訓練和音樂培訓兩大領域。比如,在語言訓練領域,2018年主持人張泉靈推出少年得到App,爲5-15歲青少年提供知識付費、訓練營、直播課等服務;在音樂培訓領域,2015年歌手胡彥斌推出線上音樂教育平臺“牛班”,還發展到了線下,2018年歌手沙寶亮成立“全民歌星”,推出線上App和線下課程。

明星紛紛跨界當起老師,開啓新賽道,於是問題來了,明星授課到底是真香還是“割韭菜”?這顯然沒法籠統來談,還得看情況。一方面,如果明星本身在某個專業領域技能過硬,又有好的平臺加持,利用自身影響力跨界教培行業,並不是壞事。對明星而言,可以拓寬商業領域,通過知識分享實現個人價值;對消費者來說,還可以跟隨自己喜愛的明星學習,既能滿足追星需求,還能獲得學習機會,學習動力肯定更足。更不要說,一些明星舉辦的培訓班,在專業領域具有相當的實力,對部分消費者來說本身就是難能可貴的學習機會。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的是,明星授課也是一把雙刃劍。平心而論,當明星和當老師是兩碼事,擁有某種技能,也不代表就能教得好。教育培訓行業有其自身的專業性和規律性,如果沒有專業系統的教學方法和運營能力,極易淪爲噱頭,讓人感覺名不副實,還容易折損羽翼,破壞明星口碑。

由此可見,明星跨界授課,還需謹慎爲之,不能只看流量不顧質量。利用自身光環吸引消費者,無可厚非,若有真本事,對明星和消費者而言無疑是雙贏的好事,但若過分依賴明星光環,不注重課程內容和教學效果,也恐難持久,甚至還會有“割韭菜”的嫌疑。因此,明星若真想跨界,必須提升教學技能、注重教學質量,用真本事吸引消費者,才能讓明星光環與開班授課相得益彰。

對於消費者來說,在選擇明星課程時,也不能只顧追星不顧實質。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不管授課者是明星還是他人,教育培訓的實質不是追星,而是獲得知識、增長技能。因此,消費者在選擇課程時,還應關注教學內容本身,別輕易被明星光環迷了眼。

特約評論員 喻若妍

上游評論投稿郵箱:sypl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