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統雄專欄》敘利亞夏拉「和諧了」川普、普丁、聯合國
一個殘破的小國,如何周旋在美俄之間?從從容容、有出息!敘利亞臨時總統夏拉實踐的就是周旋於美、俄、聯合國等敵對勢力之中。(美聯社)
10個多月前,普丁信誓旦旦要消滅敘利亞叛軍領袖朱拉尼;日前他在克宮款待敘利亞總統,就是複名爲夏拉的朱拉尼。夏拉仍在聯合國恐怖主義名單上,但他上個月卻在聯合國大會發表了演說,更早在5月與川普會見,宣佈雙方友好。
一個殘破的小國,如何周旋在美俄之間?從從容容、有出息!夏拉實踐的就是本專欄報告的〈陸美和則天下和唯臺灣可作調人〉的理論與方法:第一、對內承諾「孟子價值」(坊間稱西方價值),對外善用「地緣政治」。第二、我看到的臺灣媒體全部忽略的:擅打大陸牌!
敘利亞原是個獨裁國,1970年代還曾入侵黎巴嫩近30年,唯在2011年後連年內外戰爭,本來只強調軍事統治、不重視民生建設的體質更一落千丈。面積有臺灣5倍大,人口原多於臺灣1成,但因戰爭死亡與逃亡,只剩不到臺灣的8成,GDP更不到臺灣1成,教育也因戰亂而嚴重停滯。
夏拉能夠在國際上打出這番氣勢,領導人與國家的關係實爲「頭強身弱」,敘利亞未來仍充滿了危機與挑戰!
反觀臺灣「地緣政治」條件遠勝於敘利亞,「孟子價值」更是我中華固有文化,更重要的是經過「階段式發展」,先完成教育經濟自由化,而後進入憲政初步,體質經得起考驗。最怕的是領導人自私自利,造成臺灣「身強頭弱」,浪費了臺灣的優勢,把風光打成憋屈!
對欲過境美國而不得,被《時代》雜誌貶爲「魯莽領導人」的賴清德,有感嗎?
夏拉式天方夜譚,其實是歷史規律
本文作者團隊在40餘年的調查研究中,發現一個推論參數,有40%的人,對未來發展的參考架構,只基於2年內的經驗;有35%的人,對未來發展沒有興趣,只要不傷害自己就好;15%的人,對未來的發展屬於被動認知,要碰巧聽到才能恍然大悟。
許多遵守歷史規律的前瞻倡議,在普遍狹小的觀照下,常被誤認爲天方夜譚。
夏拉以不到1個月的時間,推翻了統治敘利亞60年的阿塞德家族,表面上是個天方夜譚,其實是本專欄介述過的「S-型發展」歷史規律,以數量方式分析歷史、預測未來雖然困難,但仍會有人理解。夏拉在條件近於0下,連連創造天方夜譚。希望這個具體、又鄰近的例證,讓坐擁寶山的臺灣,不要再任人糟蹋、成爲隨時可棄的棋子。
夏拉爲什麼可到聯合國演講?主要就是內政的表現。由於夏拉被視爲恐怖分子,一開始沒有國家願意與他接觸。他便積極發展民主化,不追求一黨獨大,而聯合所有反抗力量。民族和宗教是敘利亞的嚴重傷口,他便宣佈保護基督徒,號召「多元化是一種力量」。並立刻實施民生服務,提供食物、電力、供水,甚至收垃圾。同時打擊毒品,歡迎難民回國,與國際組織合作清除化學武器。
夏拉再邀請各國人士到敘利亞參觀,表達自己不再是威脅,而是可以合作的對象。這些具體實踐與主動溝通,使得美國撤銷對夏拉的通緝,進而與川普見面。川普一直強迫各國去美國投資,卻反過來表達要去敘利亞投資。
不到1年,夏拉再成爲聯合國的上賓,演講反應比川普的還好。夏拉的內政就是實施「孟子價值」,我爲何不隨俗稱西方價值呢?因爲民本民主思想,實源出於中華孟子。而西方價值一詞,這2年因國內兩極意識型態的激化對抗,被各自污名化或誤解了。
孟子清楚的提倡:人民至上、貴族與政府官員次之,君王最低。希臘羅馬雖有「民主」一詞,實爲「貴族共和」,亦即君王與貴族是統治階級,人民是賤民、甚至奴隸階級。所以,民主思想實爲中華首創,唯本專欄一再指出,民主的教育經濟門檻很高,要到英法逐漸出現中產階級,才經由洛克與孟德斯鳩等倡導實現。
近2年由於意圖一黨獨大、一人介選者正是高喊民主的人,和北韓、東德把民主掛在國名上一樣,實在是對民主的侮辱。另一極端的人,受到刺激,認爲假民主不如真威權,這個在主流媒體上可能被壓低的聲音,在網路上已相當嚴重,是有後遺症的誤解。
臺灣+太平島 地緣政治優勢不可取代
夏拉爲什麼可以和川普、普丁平起平坐?一言以蔽之:「地緣政治」。尤其是普丁,夏拉是他多年炮轟彈炸的敵人,現在卻要在心理面低聲下氣接待夏拉。只因爲敘利亞靠地中海,普丁需要用他的港口。
臺灣的「地緣政治」優勢,比敘利亞高了可不止3個層次。臺灣不僅是第一島鏈的中心,不要忘了:臺灣也包括南海最大的太平島!美國不是要公海自由航行嗎?川普不是強調,各國要什麼就要付費嗎!美國要在第一島鏈上橫衝亂逛,爲何忘了要向臺灣付費?因爲臺灣一邊倒、不吭氣、免費服務,根本被忘了存在的價值。
夏拉如果在川普、普丁中間選一個一邊倒,另外一個會理他嗎?恐怕反而會幹掉他吧?
本專欄報告的〈陸美和則天下和 唯臺灣可作調人〉,所遇唯一知識性的詰問,就是陸美爲何不找其他國當調人?新加坡經濟也不錯啊?
答案就是「地緣政治」,經濟一定必須和戰略相輔相成,經貿合作一定必須建築在軍事互信、乃至有戰略的共同價值上。特別必須注意的是,夏拉聲明,確保安全的唯一途徑是「外交解決方案」,而非「不合理的軍事冒險」。
這也應是《時代》批評賴清德「魯莽」的原因、因爲他的言行不是爲臺灣人民爭取和平自由繁榮,而是將臺灣變成「最危險的引爆點」。戰略的共同價值是和平,不是對戰。
我看到的臺灣媒體對普丁、夏拉會的報導,全部忽略了夏拉的一句話:「在全球動盪之際,俄羅斯和敘利亞之間的關係,以及敘利亞與中國和伊朗的關係,都更加重要。」。
伊朗和美俄一樣,在敘利亞境內有參戰或軍援,又近在身邊,不能不提。大陸和敘利亞僅爲有限外交互動,不是經濟夥伴,也不是戰略盟友,更遠在天方,爲何也要慎重提出?
簡單講就是爲了國家安全,分散外交依賴,在俄羅斯與伊朗以外建立更廣的夥伴網,降低對外的風險,利用大陸在國際體系中的影響力來緩衝反伊斯蘭壓力。同時,也期利用大陸的資本、市場與「一帶一路」框架,提升未來經濟復甦可能性,才能解決敘利亞衆多的危機。
大陸是我國的一區,且已累積長期「臺灣先導實驗、大陸擴大實施」經驗,更應該深化互助。
敘利亞再印證:人民一定會往前走,只是在教育與經濟自由化還沒有就續的情況下暴衝,反會帶來更大災難。不算久前,臺灣人民對大陸人民的貢獻是「四大件」,展望將來,臺灣人民要對大陸人民在「心靈成長金字塔」上,有什麼貢獻?(請參見本專欄〈爲何大陸人民一定會自主向前走?金字塔的解答〉)
當前全球經貿動盪、戰火不息,是最壞的時刻;也正是〈陸美和則天下和 唯臺灣可作調人〉的最好時刻。具體可行的優先兩案,就是解決美陸經貿爭議、創建以財富正義爲基礎的數位國際金融經貿中心,以及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再循序漸進,發展「雙兩岸」乃至全球軍事互信機制。
我們提建議,可行性不是「我要」,而是「他要」。從川普最近再對抖音發言,以及大陸20屆四中全會公報,可知美陸都需要一個解決經貿爭議與制度矛盾的金融經貿機制。
川普要抖音 大陸要155
川普在上月底宣佈將成立TikTok合資企業,並宣稱習近平已經點頭同意。至今已逾1個月,並沒有事實進度。川普要抖音已經要了5年多,而且不斷提起。很奇怪卻沒有任何名嘴聽見,更遑論提出建議。本案有客觀的制度障礙,非常困難。但合資企業如果來臺灣上市,反而倒有可能。我們積極爭取輝達來臺,爲何不爭取抖音來臺?
大陸四中全會特別強調第十五個五年規畫,指出「十五五」時期,「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處於戰略機會與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加的時期」承認必須「勇於面對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必須求新求變。
但又加上「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限制,目標就難達成了。因爲歷史經驗,共產主義只能在民主國家以小社區形式實現;而任何國家在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時期,沒有一個能夠形成經濟社會發展。(請參見本專欄〈共產是聖人的夢想,「打掉雜質」是獨裁者的妄想〉)
從今年大陸開的衆多經濟會議,可推知「十五五」必須靠民企去達成。在非科技經濟因素影響下,民企不可能充分發揮。由於體制矛盾,這些民企最好來臺灣上市,一旦華人最好的民企多在臺灣,就實現了民進黨《臺灣前途決議文》的理想:兩岸共榮,兩岸人民一定會繼續尋找到最好的共同生活方式。
我一直支持賴清德的原因,是不必浪費人民、國家時間。以上的建言,賴清德不是做不到,而是孟子早就預言了:賴清德不願做,他不願以民爲本,不尊重人民有自由思想;夏拉麪對敘利亞內的多民族問題,以包容面對。臺灣是97%單純民族國家,賴清德卻要將其分裂爲雜質打掉。
賴清德所獲28%選票中,約有25%是意識型態者,這類追隨者既是綿羊、也是土狼,純看領導者取向。賴清德上任前2個月,言論不是左右搖擺嗎?他的鐵桿選民有反對嗎?沒有!賴清德如果願意遵守憲法,同時照顧兩岸兩區人民,指出是臺灣價值更光輝的發揚,他的選民當然也會跟着走。
賴清德一直痛恨柯文哲,因爲他誤以爲柯文哲搶了他的選票。但選舉數據顯示的真相是,他硬把蔡英文的選票當雜質打掉了。
重點回應
本專欄因主張司法獨立,被臉書認定爲「危險人物」。臉書旗下所有社媒與外掛程式如網路留言等均被封鎖。只能在文末重點回應讀者經由其他管道的提問。
趙少康認爲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投票率低與可能令不出中央。這兩點本專欄均已預先解釋報告過了。
任何民主團體都存在疏離羣,低投票率反映的是:候選人不會危己、損己。
在會投票的選民中,還存在「輕疏離型」,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是「易投性」,已長期反映在氣侯會影響投票率的歷史證據上。這次國民黨有383個投開票所,而全臺有368個鄉鎮區,很多人要長途跋涉去投票,比率已經很高了。
歷史上「科技與民主」始終互爲因果,本專欄已一再呼籲「數位投票」,各政黨內部投票應可自主實現,保障「輕疏離型」不流失。
令是否能出中央?就是若當不成司機、是否願意當捆工?如果政治人物沒當到司機就拆車,哪裡也去不了。
趙少康再喊「3股力量」,也是他的政治經驗,科學上就是鄭麗文吸納了許多「意識型態」羣。本專欄的「統合分析」爲何可預測柯文哲不會勝,就是他沒有爭取到意識型態羣。
(作者爲臺灣民調創始人、臺美兩地資訊與管理退休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