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兩發”驗證高密度火箭發射能力

記者 劉冀冀 通訊員 程楠 實習生 程可健

“雙工位連續發射,驗證了商業航天的體制優勢。我們用有限資源、精簡團隊,也能跑出‘加速度’,這是技術與管理的雙重創新。”8月4日18時21分,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二號發射工位成功發射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測髮指揮大廳內的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南商發)黨委書記、董事長楊天樑難掩欣喜。

就在4天前,距離該工位六百米的一號發射工位,剛完成長征八號甲運載火箭的發射任務。5天內實現雙工位連續發射,這意味着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的高密度發射能力進一步得到驗證。

楊天樑透露,今年,海南商發二期項目大部分子項目正在全力推進中,用地1100餘畝,將建三號、四號發射工位及配套技術區和古鬆測控站,“海南商發即將形成‘兩期四工位’格局,更好滿足‘高頻次、大運力、低成本’發射需求。”

一邊推建設進度,一邊保發射任務。如何在確保工期進度前提下,還能保障高密度常態化發射效率?這是海南商發麪臨的新挑戰。

其實,早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設計之初,“高密度”發射的要求就是硬指標:明確發射場設計方案時,充分考慮到雙工位連續、交替發射的狀態切換效率。同時,承擔着爲火箭發射加註推進劑、提供空氣、氮氣等供氣保障的加註供氣系統,是典型的“一拖二”設置,即:一套系統支撐兩個工位。

“加註供氣系統通過‘單庫區雙工位’架構,依託模塊化、通用化、系列化設計理念,把加註供氣管路、閥門及控制設備全部做成可快速切換的模塊,配合統一的VPX集成硬件平臺和參數化軟件配置。”據海南商發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張國棟介紹,系統可實現雙工位在2天~3天內即可完成加註模式切換,同時兼容20型商業火箭需求,達到資源集約、成本優化、維護高效的智能化目標。

楊天樑告訴記者,雙工位匹配火箭的推進劑不同,兩種燃料必須保證純度不能混合,所以每發任務後要對管路進行再清潔、再氣檢和再測試,嚴格保證“不串味”,“通過前期一系列工作,我們把這些細節都已經流程化固化下來,全力保障快速切換到另外一個狀態。”

得益於一號發射工位於國內首次採用導流錐代替傳統導流槽,發射後恢復工序被大幅壓縮,每步責任到人,時間按小時計算,效率也大幅提升。7月30日,在發射任務完成後,工程設備部、發射公司等相關部門第一時間進場修復,並於8月3日將發射臺及導流板、導流槽全部恢復完成,再次達到發射條件。

在任務期間,雙工位保障隊伍毫不懈怠:當天發射完畢,第二天一大早即啓動下一發轉場任務。在總檢查、發射等關鍵階段則“混編”上陣。崗位隨任務流動,人隨命令走,確保有條不紊。

“建設和發射同步進行,我們靠的是航天人的看家本領——系統工程的思路和方法,再疊加商業航天新機制。”楊天樑信心滿懷,目前,公司將海南商發一期建設的經驗,投入在二期項目建設中,“兩期四工位”格局已見雛形,“建設團隊和發射團隊既分線作戰又共享標準,力爭將工期進度和發射效率同時保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