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瑤接掌政策會 錯位的人事、沉痾的制度

▲吳思瑤接掌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圖/記者屠惠剛攝)

●林騰鷂/東海大學法律系退休教授

民進黨中央政策會,本應是黨—政—國會之間的政策樞紐,負責政策研究、法案規劃與跨院協調。然而多年來,它卻逐漸偏離職掌,淪爲「選戰話術室」與「輿情帶風向中心」。王義川任內的「手機訊號分析羣衆」爭議,更把政策會推向輿論攻防前線,專業與中立蕩然無存。

政策會在重大改革長期缺席 對在野提案缺乏對案

更嚴重的是,政策會在重大改革上長期缺席。賴清德總統就任以前,屢屢承諾憲政改革、司法改革、財政改革,但就任以後,卻沒有任何具體草案。

國會內,藍白兩黨提出《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案,要求合理分配中央與地方財源,行政院卻迄今未交對案;《吹哨者保護法》多年塵封,對於攸關反貪反弊的制度,政策會也對民進黨多年來的建構許諾,沒有迴應。這些空白,讓承諾淪爲口號,國會淪爲對抗。

對照歷史,更見民進黨政策會功能的落差!李登輝時期,國大功能轉移與地方制度改革,都有完整修憲、修法草案;陳水扁時期,雖然弱勢執政,仍推動《政黨法》《公投法》;馬英九時期,《服貿協議》與證所稅爭議極大,但至少有文本可供社會檢驗;蔡英文時期,《年金改革》《黨產條例》《能源轉型》則透過政策會與黨團推進。唯獨今日,賴清德的改革藍圖仍是一張白紙,政策會的失職至爲明顯!

而國際經驗更凸顯民進黨政策會之不良,如德國政黨必須簽署數百頁的「聯合協議」,明確列出政策藍圖;英國執政黨政策主張有理論、草案,在野黨則有影子內閣,逐一提出替代方案;北歐國家政黨推動重大改革前,必須先提出「政策白皮書」,包含研究、財務與配套;日本自民黨政務調查會則審查所有法案,才交由內閣與國會。

這些制度都確保承諾轉化爲法案,而不是停留在標語。臺灣民進黨政策會多年來,長期缺乏制度性文件、憲法修正案及法律提案,與上述國家相比,格外落後!

▼政策會在重大改革上長期缺席。賴清德總統就任以前,屢屢承諾憲政改革、司法改革、財政改革,但就任以後,卻沒有任何具體草案。(圖/記者詹詠淇攝)

需要的是端出藍圖的「政策工程師」 而不是長於對抗的「黨派發言人」

吳思瑤出身教育與文化,曾任臺北市文化局副局長,進入國會後聚焦教育、文化與性別平權。這樣的資歷本應展現專業,但她近年來,在立法院的表現卻多以對抗爲主,少見跨陣營溝通。她在教育文化領域多年耕耘,卻未能扭轉現實教育困境,如108課綱爭議不斷、學習落差擴大,少子化導致資源失衡,文化產業低薪與結構失衡依舊。這些問題並沒有因她而改善,以致社會難以指認她的具體貢獻!

更關鍵的是,民進黨政策會的職掌極廣,涵蓋憲政、司法、財政、產業、外交、國防等核心政策,遠非單一文化教育背景所能勝任。若說要引導法案路線、設計跨部會藍圖,吳思瑤的資歷顯然過於狹窄,難以承擔「政策樞紐」的重任。這不僅是個人人選問題,更反映民進黨用人只看「政治忠誠」而非「專業妥適」。

民進黨政策會多年來不務正業,使改革承諾空轉、對在野黨提案均缺乏對案。在歷史與國際制度的對照,更顯今日民進黨政策會的功能落差。吳思瑤的接任,不僅無法補足制度設計的缺口,反而因資歷面向狹窄,暴露政策會「錯位人事」的問題。

民進黨政策會需要的是能整合跨領域專業、端出制度藍圖的「政策工程師」,而不是僅具文化資歷、長於對抗的「黨派發言人」。若民進黨不能正視這點,其政策會仍將被視爲「選舉打手部門」,而非「國家政策設計室」,而這也正是賴清德的憲政、司法、財政改革承諾,一再跳票的主因!

▼民進黨政策會的職掌極廣,吳思瑤的資歷顯然過於狹窄,難以承擔「政策樞紐」的重任。這不僅是個人人選問題,更反映民進黨用人只看「政治忠誠」而非「專業妥適」。(示意圖/民進黨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