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廠轉型沼氣綠電 永豐餘投資2.1億寫下3創舉

▲位於桃園龜山的水資源回收中心不僅能淨化民生及事業廢水,同時具備「創能、減廢、減碳」三重效益。(圖/記者潘姿吟攝)

記者潘姿吟/臺北報導

永豐餘(1907)旗下豐川綠能科技今(15日)與桃園市政府共同宣佈,全臺首座且發電規模最大的龜山水資源回收中心沼氣發電系統正式啓用。永豐餘投控暨豐川綠能科技董事長葉惠青表示,此案創三項紀錄:臺灣第一件水資源中心ROT案、第一座污水處理廠轉爲發電廠,也是其中發電量最大的案例,爲臺灣公私協力推動再生能源發展寫下新里程碑。

▲龜山水資源回收中心增設兩座裝置容量共計800kW的沼氣發電機,每年發電量約640萬度、廠內污泥去化減量40%、減碳量超過7,000噸CO2e。(圖/記者潘姿吟攝)

興建於1990年的龜山水資源回收中心,至今已營運超過30年,每日處理桃園地區約2萬戶、共約2萬3千噸污水。2023年,桃園市政府委託豐川綠能科技營運,成爲全國首例以官方民間促參ROT模式進行的水資源回收中心轉型綠能中心案。

爲此,豐川綠能科技斥資約2.1億元,設置厭氧設備及2部400瓩的沼氣發電機,設備在完工驗收後,已與臺電電網完成串接,所發電量更已併入臺電電網,永豐餘投控暨豐川綠能科技董事長葉惠青強調:「這不是自發自用,而是電業。」

▲永豐餘投控暨豐川綠能科技董事長葉惠青表示,龜山水資源回收中心的成功轉型,實踐循環經濟與綠能發展。▼永豐餘獨家的厭氧菌培養技術,將水中之有機質轉化爲沼氣用於發電,成功讓厭氧過程的沼氣量穩定充足。(圖/記者潘姿吟攝)

豐川綠能科技總經理蕭振宗說明,此案的關鍵在於永豐餘獨家的厭氧菌培養技術,將水中之有機質轉化爲沼氣用於發電,成功讓厭氧過程的沼氣量穩定充足,以達到穩定供電的效果,如此一來,水資源回收中心一舉具備「創能、減廢、減碳」的三重效益。該廠每年發電量約640萬度、廠內污泥去化量40%、減碳量超過7,000噸COze,而淨化後的水不僅達國家放流標準,也可供工業用途。

此外,蕭振宗解釋,光電、風電等能源容易受外在因素影響,但沼氣發電可以做到全年24小時穩定供電,尤其是夏季電價高且爲用電高峰期間則更加活絡,至於市場效益方面,臺灣生質能電力在再生能源佔比不到1%,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且沼氣發電有助提高再生能源結構多元化,更能實現能源永續發展。

永豐餘投控暨豐川綠能科技董事長葉惠青說明,永豐餘深耕循環經濟領域多年,此次將原本的水處理淨化推升至「轉廢爲能」的層次,實現資源全循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