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首座污水處理廠沼氣發電機上線 每年省下1300戶家庭用電

北市斥資8000萬元於代管的八里污水處理廠,設置全國公共污水處理廠首座沼氣發電機。(張珈瑄攝)

臺北市政府代管八里污水處理廠,每日處理大臺北地區132萬噸生活污水,爲落實永續循環政策,北市斥資8000萬元,設置全國公共污水處理廠首座沼氣發電機,4日舉辦啓用典禮,預期每年可產生540萬度綠電,約爲1300戶家庭年用電量,也減少2000噸碳排及千萬元電費公帑,發電機經測試後於9月正式運作。

北市府自2020年起,開始籌備設置600KW沼氣發電機,針對八里廠具代表性的「蛋型消化槽」的操作追蹤與優化,並結合既有消化槽產氣條件與餘熱回收設計,提升沼氣整體使用率,再將污泥厭氧消化過程產生的沼氣轉化爲綠能供廠內使用,預期每年可產生540萬度綠電。

沼氣發電機預期每年可產生540萬度綠電,約爲1300戶家庭年用電量,也減少2000噸碳排及千萬元電費公帑,發電機經測試後於9月正式運作。(張珈瑄攝)

臺北市副市長張溫德表示,八里污水廠乘載臺北、新北、基隆大臺北生活圈的環境守護任務,沼氣發電機每年產生的540萬度綠電,相當減少超過2000噸碳排放、少開1000萬公里的汽油車,或是種下10萬棵樹來固碳1年,達到「轉廢爲能」與「循環永續」的雙重效益。

張溫德說,沼氣發電機把原本可能被忽視的廢棄物,轉化爲守護環境的發電綠色能源,也代表着大臺北生活圈跨縣市的合作,因爲水環境治理絕不是單一城市可以獨立完成,需要串聯上下游、攜手共進;明年也會編列預算在北市迪化污水處理廠建置沼氣發電機,繼續推動「轉廢爲能」的循環再利用的綠電環保政策。

臺北市副市長張溫德表示,沼氣發電機每年產生的540萬度綠電,相當少開1000萬公里的汽油車,或是種下10萬棵樹來固碳1年,達到「轉廢爲能」與「循環永續」的雙重效益。(張珈瑄攝)

北市工務局長黃一平指出,透過每2個月舉辦的「沼氣產氣精進會議」,對於厭氧消化系統做深入分析,讓各單位瞭解如何將能源發揮到最透徹,2020年每日沼氣生成量近8000立方公尺,2024年已成長至1萬2000立方公尺,產量提升5成。

他也說,3月底也汰換2臺消化瓦斯鍋爐,有助維持蛋形消化槽溫度再所需的35°C,穩定提供沼氣發電機穩定氣源;同時更新脫硫塔氧化鐵,增加效率也降低運行成本,提升經濟效益。沼氣發電機花費約爲8000萬元,每年省下2000萬元電費,考量電費浮動,預計3至4年可回本。

衛工處長程培嘉表示,沼氣發電系統預計於10日至12日施作全量連續運轉72小時測試,未來也將持續優化沼氣利用效率,並評估導入能源自主監控系統,期許能成爲全國再生能源示範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