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戰爭徹底改寫戰爭 人性邊界的掙扎與選擇

▲在俄烏戰爭中,密集飛行的無人機取代了傳統衝鋒的士兵,成爲新時代殺戮與防禦的代名詞。(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張瑞雄/臺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在當今戰場上,科技不再只是輔助角色,而是戰爭的主角。在俄烏戰爭中,密集飛行的無人機取代了傳統衝鋒的士兵,成爲新時代殺戮與防禦的代名詞。過去,人們對戰爭的想像,是坦克隆隆、槍林彈雨。如今戰線可能遠在十公里之外,敵我之間的對決由幾百美元的無人機進行,且瞬息萬變,無聲而致命。

無人機降低了殺戮的距離 也模糊了道德的邊界

在烏克蘭,無人機不只是軍備,而是一整套社會動員的產物。從平民的車庫,到前線的戰壕,數以萬計的無人機被手工改裝與部署,有的搭載炸藥,有的裝設夜視鏡,有的專爲攜帶救援物資設計。

它們在天空中盤旋,像狙擊手般靜靜等待,又如蜂羣般一涌而上。每一架無人機的背後,不只是科技的發展,更是整個社會對抗外來壓力的集體迴應。

無人機的使用,將戰爭的形式徹底改寫。傳統的陣地攻防,如今變成尋找電波、反制訊號的電子對抗。一名駐守前線的烏克蘭士兵,可能同時操作二十次攻擊任務,靠着數位眼鏡與搖桿進行決定生死的遠端操控。他或許曾是投資人、律師或學者,如今成了操縱天空殺戮的操作手。

前線的地形變化,也成了戰略與戰術的實驗場。機器與人類的協作愈加緊密,像是地面機器人運送彈藥、撤離傷患,補足人在高風險區域中的不足。而對抗敵方無人機的干擾系統,則建構出一種新的電子「盾牌」,在戰爭中與空中的「劍」彼此較量。干擾成功的那一刻,無人機墜落,士兵安全;干擾失敗的瞬間,則可能帶來毀滅性打擊。

這場戰爭也讓人性被迫重塑,無人機降低了殺戮的距離,也模糊了道德的邊界。當死亡只是螢幕上爆閃的白光,操作者是否能真正理解自己行爲的後果?或者說,人們是否習慣了以演算法計算生命的價值,以成本效益評估攻擊的成敗?這種由科技主導的戰爭,讓人類與機器之間的界線愈發曖昧。

即使在這樣的技術高牆背後,仍有一股集體意志支撐着前線。民間的募資、網紅的號召、企業家的支援,使得烏克蘭的無人機供應不至中斷。從家庭車庫組裝,到國防部大規模配發,這是一場上下游整合的科技抵抗,也是一種以公民社會爲基礎的戰爭動員。烏克蘭人正在以一種極爲數位化的方式,捍衛一個現實的家園。

無人機的崛起,不只改變了軍事結構,也重塑了戰略思維。傳統的北約戰術不再適用,兵力集中不再是優勢,因爲集結意味着成爲空中獵殺的目標。進攻與防禦之間的界線模糊,陷入長期僵持,前線固守成爲常態。雙方都不知如何再突破這個「無人機與火砲」構成的膠着狀態,一場高科技主導卻缺乏決定性武器的戰爭,成了一場沒有劇本的持久戰。

此刻的烏克蘭,如同一面反映未來戰爭的鏡子。國家與社會正在同步數位轉型,軍人與平民角色交錯,科技與倫理不斷碰撞。無人機的每一次飛行,既是一次科技的展示,也是一道倫理的考題。當戰爭變得更爲冷靜、更爲精準,也就更需要思考。人類如何在技術主導的殺戮中,仍能保有人性與正義的準繩。

面對如此現實的戰場轉變,世界也不得不開始重新思索自身的安全觀。若每一場衝突都可能因爲廉價科技而升級爲高精度戰爭,若每一個平民社會都可能在家中生產兵器,那麼國防將不再只是國家之事,而是全民參與的科技防線。屆時戰爭的定義、法律的界線、道德的標準,都將被迫重新書寫。

科技從來不是中立的,無人機既可救人也可殺人。它們的升空與墜落之間,牽動的不只是戰線的進退,更是人類文明對於戰爭與和平的最終理解。在無人機的飛行中,我們看見的不只是機械的盤旋,更是人性在困局中的掙扎與選擇。

▼烏克蘭志願軍無人機部隊「Aerorozvidka」在俄烏戰爭中以無人機投放炸彈,摧毀俄羅斯軍車。(圖/翻攝自烏克蘭陸軍YouTube頻道)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