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物流飛偏鄉不是夢 運研所投遞600趟驗證服務

花蓮太魯閣大禮部落無人機緊急物資運補演練。(運研所提供/蔡明亙臺北傳真)

花蓮太魯閣大禮部落無人機運補測試。(運研所提供/蔡明亙臺北傳真)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2020年起推動「無人機偏鄉物流服務計劃」,盼藉無人機高機動性與快速部署特性,突破偏遠地區交通限制,將日常用品、急需藥品,乃至救援物資,安全且及時地送達,並提升災害防救的韌性,最新進度已完成投遞600趟次的物流服務驗證,今年將啓動商業營運驗證,盼2027年達實作目標,找到可常態商業營運的狀態。

運研所副所長王穆衡表示,近年無人機在國家政策中,軍用、民用都很重要,中央也要求相關部會推動,全球已有「低空經濟」名稱,各國對無人機有許多想像與討論,像美國亞馬遜已有無人機運送服務,臺灣也有人已注意到這塊的潛力。

運研所運輸科技及資訊組長張益城說明,交通部2019年就被交辦要展開交通領域應用研究,2020年起推動系列計劃,第一階段爲2020年至2022年的技術驗證(PoC),因無人機相對於陸地載具,風險還是較高,有地形、氣候及通訊干擾等問題,期間已完成屏東東港至小琉球及桃園拉拉山測試,驗證跨海與山區飛行能力及各項技術課題。

2023年至2025年的服務驗證(PoS)則於花蓮奇美及大禮部落進行長時間場域實作,累積營運經驗並確認性能可靠度。由於大禮部落爲國內少數沒公路到達的部落,只有山路,一趟路程長達3小時,但無人機只要飛15至20分鐘,可減少危險性。

張益城表示,這期計劃使用4種機型,針對不同使用情境使用載重5至50公斤不等的機種,這期服務驗證累計飛行250小時,試驗投遞600趟次,確認服務延續性、爬升能力。

中華郵政郵務服務結合無人機示意圖。(運研所提供/蔡明亙臺北傳真)

運研所今年起邁入商業營運驗證(PoB),結合中華郵政與公私部門合作,建構可持續發展的營運模式,推動服務常態化,並實際進行無人機災害物資運補演練,強化災時應變能力,爲偏鄉居民建構更堅實的安全保障,提升災害防救韌性。

張益城說,全臺有無人機偏鄉運送需求的地方很多,運研所要訂出作業指引、需求規格、場域規劃評估的指標等,都會在計劃中提出,未來移轉給地方政府、防救災單位或民間物流公司,都可作爲推動無人機物流商業服務模式的參考,盼2027年達到實作目標。

運研所規畫3大應用模式,包括日常服務、緊急支援與救災應變。日常服務能滿足偏鄉居民生活用品與農產品的雙向運送需求;緊急支援可迅速調派無人機,配送藥品、醫療器材等具時效性的物資;而當偏鄉因天災形成孤島時,日常運補無人機更能即刻轉爲救災用途,發揮最大效益,守護居民安全。

王穆衡提到,目前國內在無人機制造與技術面已沒問題,但在營運面,大家還在起步階段,驗證階段載運物品類型多元,山下往山上飛可能是補給、飲用水、藥品、郵件等,反之山上也盼農作物可即時運送下山販售,不過無人機運送並非專一概念,可切換無人機「肚子」的運具,如貨箱、展演燈光、農噴等,功能多元,可維繫長期營運。

王穆衡也說,近年計劃經費約3000至4000萬元,未來希望能將技術移轉給中華郵政,對方自身也有相關中長期計劃,可評估要自己養機隊還是要委外跟民間合作,但都還在評估效益與成本,時程方面則要看今年進度,日後評估優先潛力地點試辦,至於民間部分,目前超商也有興趣,不過還是要看業者評估狀況,運研所等於是「幫國家推出實驗環境,提供大家來驗證」。

運研所未來將持續推動無人機物流測試驗證,累積實務經驗、培植專業人才與營運團隊,並協助產業成形,目標「平時以商業運作累積能量,災時能立即投入支援」,也盼日後有需求單位、物流單位、提供無人機單位這3個角色,能變成偏鄉無人機物流服務產業鏈。

針對近日花蓮災情,王穆衡則說,災害發生時會成立防災中心,依過往經驗,緊急狀態要打通障礙,中心設有協調機制與標準作業流程,可馬上跨部會申請,不過正處救災期間,救災到一定程度後,地方還有居民在山上,就是要考量的點,目前還沒介入到此階段,但只要應變小組指揮官提出需求,由配合單位向民航局報告,無人機就可運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