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噴藥淪紅海 飛手漸退場

爲確保農藥使用安全、避免違法施藥,彰化縣政府農業處於今年9月、10月都安排稽查轄內空中代噴業者作業情形。圖/彰化縣政府提供

彰化農村勞動力老化、年輕人外流,農務噴藥逐漸由無人機接手。彰化縣登記從事農藥空中施作的代噴業者達95人,僅次雲林、臺南。曾有農民靠飛無人機年收破百萬,但實際上,競爭白熱化、法規趨嚴,導致收入不穩,真正能長期經營者並不多,陸續有飛手退場轉職。

40歲的施姓青年在2018年投身農用無人機市場,當時正值起步階段,同業競爭不多,他一年可噴灑上千公頃農地,收入超過百萬元。雖然旺季一天飛十小時是常態,常得烈日曝曬或被藥劑濺傷,但進入門檻不高、回本快,「一臺無人機約50萬元,比傳統農機動輒上百萬划算許多」。

過去彰化農民委託人工噴藥,每分地約200元,改用無人機價格相近,但效率差異巨大,以稻作一公頃爲例,無人機約20分鐘可完成,傳統揹負式噴藥機得花半天時間。市場初期吸引許多青年投入,但隨着競爭白熱化,削價搶單頻繁,再加上法規趨嚴、管理程序繁複,不少飛手逐漸退場。

施姓青年坦言,無人機初登場時被視爲智慧農業的象徵,他也曾號召同好組隊經營,但農民多習慣找熟識飛手,難形成穩定合作。氣候變化大、作業時間短,收入難預期,「靠天吃飯又被叫作『噴藥的』,並非外界想的那麼科技」,最終他選擇轉行房仲業,迴歸更穩定的生活。

45歲李姓青年有農村規劃與水土保持雙碩士,曾從事環境防災、保險與餐飲業,後來看好無人機噴藥市場創業。全職時每天工作約6小時,日收入可達6000元,他依規購置無人機、貨車等設備,投入超過百萬元。

但理想與現實終究有落差。主要承接水稻代噴作業的他,兩、三年下來收入僅能打平,工作時間常從凌晨四、五時開始。某次妻子懷孕期間協助調藥,意外打翻農藥,讓夫妻倆驚魂未定,也讓他意識到風險遠超想像。幾年下來,他敵不過酷熱天氣與不穩定收入,最終決定離開這條路。

從科技化的「新農業夢」,到現實裡的體力勞作與風險壓力,無人機噴藥曾被寄望爲農業轉型契機,卻也成爲不少人「來得快、退得也快」的短暫舞臺。對許多曾飛過田野的人而言,那段飛越稻浪的日子,既是夢想起點,也是現實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