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棲浩天宮刈香大典將啓程 在地工藝師糊火缸助陣
臺中市梧棲區浩天宮大莊媽祖徒步北港進香5日啓程,其中「糊火缸」儀式環節,邀請臺中市文化局授證工藝師、從小生長於媽祖廟旁的大莊囝仔陳金旺(左二)製作。(民衆提供)
臺中市梧棲區浩天宮大莊媽祖徒步北港進香,將於中堡五十三莊505桌起馬宴展開,廟方1日表示,7天6夜「刈香」大典即將於5日啓程,其中「糊火缸」儀式環節,特別邀請臺中市文化局授證工藝師、從小生長於媽祖廟旁的大莊囝仔陳金旺,並選用臺中大肚山難以塑形的紅土親手捏塑製作,只因紅土正是臺中海線農民的精神象徵,盼以工藝之手傳承信仰記憶。
「糊火缸」是分靈宮廟向祖廟借取香火,再帶回本宮廟合爐的重要儀式,象徵着香火綿延不絕與庇佑安定,浩天宮大莊媽祖至今已有302年曆史,被列爲臺中市文化資產歷史建築,早年隨拓墾者來到大莊,香火鼎盛,成爲大肚中堡五十三莊的信仰核心,也因此每座糊火缸不僅是一件器物,更是族羣記憶與地方心靈的寄託。
浩天宮主委王經綻表示,以往製作糊火缸,多半隻講究寬高是否符合文公尺紅字,材質也以陶或瓷爲主,但今年委由陳金旺制爐,其選用大肚山紅土,一種砂質重、含水性高、不易塑形、容易龜裂的土料,對於其他師傅而言是避之不及,但陳卻堅持挑戰,只因紅土正是臺中海線農民的精神象徵。
廟方說,糊火缸的塑制過程中,紅土特性更顯嚴苛,稍一動就可能產生裂痕,第1天製程時,陳金旺幾乎寸步不離作品身旁,裂了就立刻修補,也坦言紅土成形的難度遠高於一般陶瓷土,不過正因如此,更能彰顯「以在地土參與在地盛典」的意義。
陳金旺回憶,童年時常隨父親參與大莊媽的北港進香與遶境,耳邊鑼鼓喧天,鼻中縈繞香菸,信仰早已烙印在生命裡,如今能以工藝之手承接這份記憶, 當糊火缸點燃時,不只是香火延續,更代表着大肚山紅土與大肚中堡五十三莊信仰中心「浩天宮」的共同故事,相信這份信仰會繼續守護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