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屯進香最重要刈火用的火缸 今專車送抵朝天宮依古法「糊火缸」

國內僅存的白沙屯刈火用的火缸,由北港朝天宮「糊缸師」蔡肇旭(右)教年輕一輩古老的糊缸工法,未上糊的火缸的原貌曝光。記者蔡維斌/翻攝

白沙屯媽祖進香中最重要刈火用的陶土製的「糊火缸」香火爐,今天由拱天宮專車送達北港朝天宮,由「糊缸師」依古法糊缸,將陶缸糊上一層棉紙泥,這也是國內僅存的古傳統工法,將在明天進行刈火科儀,將香火放進火缸送回拱天宮,以保香火千秋萬載永傳不息。

朝天宮董事長蔡詠鍀指出,「起火坩」技術源於進香團「刈火」儀式,古代「刈火」的火缸是進香重要的器皿,古代進香都會從朝天宮的萬年香火爐中舀取香火放入香爐,象徵神明香火傳承與連結。

蔡詠鍀表示,爲避免陶製火缸因香火高溫爆裂受損,確保刈火的香灰延燒多天不滅,保護香火順利迎回,兩、三百年朝天宮就發展出泥糊火缸的技術,目前全國只剩白沙屯拱天宮進香團仍維持這項獨特的火缸古老技法和科儀,百年延傳不輟,這項「起火坩」也獲登錄爲雲林無形重要文化資產。

白沙屯媽祖昨天起駕預定明天近午抵達北港朝天宮,刈火用的「火爐」今天先送抵朝天宮,並在朝天宮聖父母殿內,由「湖缸師」蔡肇旭帶領糊缸,他說,這項古傳統的糊缸工法,代代相傳已延傳數百年,就目前國內進香團只剩白沙屯媽祖,仍維繫這項糊火爐的傳統。

蔡肇旭說,火爐須先泡水將舊有的泥土軟化清除,再以泥土過篩成細灰,撒上鹽巴與棉紙加水搓揉成泥糊,慢慢地用手糊在陶缸,因火缸放在香擔中長途跋涉,爲確保缸面不碰損或受熱過度,加上香擔空間有限,太厚擺不進去,太薄容易龜裂,拌泥的濃稠度很重要,以及糊泥厚度的控制,均全靠經驗和手感,整個火爐糊滿後,再以熱風槍烘烤完全乾燥才完成。

白沙屯媽祖預定明天近午抵達朝天宮,明晚由住持法師帶領萬衆刈火,並將「疏文」火化置入香爐,再以火杓掏引聖火到「火缸」置入香擔,貼上封條後,完成刈火才啓程迴鑾,一路上均專人守護以保香火不息。

國內僅存的白沙屯刈火用的火缸,由北港朝天宮「糊缸師」蔡肇旭(右)教年輕一輩古老的糊缸工法。記者蔡維斌/攝影

延傳兩、三百年的北港朝天宮糊火缸工法,以細泥灰加棉紙和鹽巴用水和成紙泥糊上火缸。記者蔡維斌/翻攝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