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石化分公司丨一滴油的數字化之旅
新疆網訊(全媒體記者李寧豔 通訊員鄧芸)2月5日,正月初八,春節假期後的首個工作日,不論你是早起乘公交、打車、開車迴歸崗位,還是返程時乘坐客車、自駕在路上,都難免與我這滴油有所關聯。
開工首日,與其他通過原油管道滑入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烏魯木齊石化分公司(以下簡稱烏石化)的“小夥伴”不同,“我”偏愛坐火車。
從“我”在新疆本地油田乘坐火車抵達烏石化火車編組站下車的那一刻起,便開啓了數字化之旅。“我”從黑乎乎的原油,蛻變成清亮淡黃色的模樣,離不開如今烏石化煉化生產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
進廠首站,“我”來到烏石化原油快評系統。過去,原油測評依靠傳統分析方法,需研究院原油評價崗位工程師在簡易常減壓實驗裝置內,通過溫度控制,在“我”變身前將“我”切割成不同餾分,再對每種餾分進行全分析,得出一二百種分析結果。整個過程要用到氣相、液相、質譜等多種檢測儀器和實驗器具。
在實驗室裡,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和檢測設備擺滿了兩間屋子,不時有兩三名化驗員來回忙碌,做分析、等結果、寫報告,最終評價結果至少需要20天。由於“我”本身黑乎乎的,常常弄得化驗員一身油污,有時他們爲了快速出分析報告,還得連軸轉。
如今,測評過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只需一臺半個桌面大小的檢測儀,就能實現“一人、一次、一分”完成所有指標檢測,出報告的時間從過去的20天縮短至2小時,讓原油隨時進廠,測評不受天氣影響。
在“我”進廠之旅提速的背後,是烏石化利用數字化、智能化平臺自主開發的原油快評系統。通過檢測,“我”和夥伴們的物化特性一目瞭然,然後一起奔向最適合的常減壓裝置,進行第一次加工變身。
進入常減壓裝置後,這便是“我”進廠第二站。經過一系列數智化操控系統的精準掌控,“我們”被重新進行分子級別的“組隊”,再按各個餾分切割。至此,“我”不得不與小夥伴們結束集體行程,開啓烏石化爲“我”定製的個性化之旅。
根據APS(高級計劃與排程)系統效益測算,大家各自前往不同的裝置進行二次加工變身,實現從黑色原油到各類成品油的蛻變,成爲汽油、柴油、航油等,爲車輛、飛機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燃料。
2024年,烏石化原油加工量、成品油銷量以及航油調和量均創新高。一組組數據見證了“我”進廠後的忙碌,烏石化單日生產汽油、柴油、航油4500噸。
爲了保障“我”從一滴原油安全、順利地變身爲成品油,煉油二部化工區域的員工帶着“小神探”智能點檢儀實時採集、上傳設備運行參數,北斗智能巡檢終端幫助定位巡檢人員位置;技術人員配備了“透視眼”,通過探針就能知曉管線、容器內部的腐蝕情況;泵羣自助監測系統24小時值守,發現異常立即推送至手機端,提醒工作人員對“我”行程經過的設備進行預知性維護。有了這些“智能傢伙事”的保護,“我”能放心大膽地“奔跑”。
從1975年到2025年,一年又一年,烏石化將原油加工成產品的物化原理始終不變,但加工過程卻今非昔比。伴隨着“我”和小夥伴們源源不斷地進廠,也見證了烏石化的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讓“我們”這些油的生命被賦予時代發展的意義。相信“我們”將以更加豐富多樣的形式與大家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
隨着進入烏石化汽車裝車臺,“我”將結束進廠的最後一站。通過裝車臺待裝區域的電子大屏顯示的車號、裝運品種、擬定裝車量、裝車鶴位、排隊等候次序等信息,最終確定拉載“我”開啓運輸、銷售的新旅程,助力“我”以燃料產品和精細化工原料邁向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