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數據如何開放互聯?16城率先試點

物流數據如何開放互聯?

2月1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等8部門印發《關於開展物流數據開放互聯試點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選取天津、唐山、寧波、金華、合肥、臨沂、鄭州、洛陽、武漢、宜昌、廣州、海口、重慶、成都、烏魯木齊、霍爾果斯16個城市開展物流數據開放互聯試點工作。

受訪專家認爲,《通知》着力夯實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基礎,推動建立物流數據資源開放互聯機制。物流數據的開放互聯有利於提升物流企業決策效率,助力貨物運輸各環節降本增效,進而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

物流數據開放互聯 助推物流降本增效

物流成本貫穿於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是影響經濟運行效率的關鍵因素。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對中國經濟發展有着極爲重要的意義。

去年11月,中辦、國辦印發的《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曾對推進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做出相關部署,並提出,到2027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力爭降至13.5%左右。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向記者指出,數據開放互聯爲推動物流業數字化發展帶來更多的數據資源,有利於提升物流業數字化水平,進而推動物流降本提質增效。

爲落實上述方案,聚焦物流行業發展突出問題,《通知》明確,要破除“信息孤島”“數據煙囪”,打通政府部門、相關企業及港口、公路、鐵路、航空等業務系統數據,創新物流數據交互模式和解決方案,打造一批有代表性的示範項目。

同時,探索建立公益性和市場化有機結合的多層次物流數據開放互聯機制,建立健全物流數據分類及交換應用標準規範,形成物流公共數據共享開放清單,在全國範圍推廣應用,促進物流資源優化配置,推動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

部署4方面重點任務

《通知》從4方面對試點工作做出系統部署。在多式聯運數據開放互聯方面,將推進單證可信流轉、貨物全程追溯和物流數據標準化,圍繞多式聯運“一單制”“一箱制”服務模式,打通海關、港口、鐵路、公路、水運、航空、貨代、車隊等多域數據,依託物流樞紐運營主體、物流骨幹企業、多式聯運信息服務商等多元化主體,結合地方實際,探索多式聯運數據市場化開放互聯和運營模式。

在朱克力看來,數據開放互聯是提升多式聯運效能的關鍵。通過共享貨運寄遞數據、運單數據、結算數據、保險數據和貨運跟蹤數據,可以實現託運人一次委託、費用一次結算、貨物一次保險,以及多式聯運經營人全程負責的高效服務模式。

推動製造業、商貿業與物流業數據融合應用也是《通知》部署的重要任務。朱克力指出,物流、鐵路、港口等環節物流資源由不同政府部門監管、不同企業運營,數據資源未能有效整合,使得產業協同成本高。

對此,《通知》提出,推進供應鏈上下游數據交換和融通應用,打通製造業、商貿業等貨主企業與政府部門、物流企業、鐵路企業、港口企業、航運企業、航空企業、貨代企業等業務系統數據,突破供應鏈上各參與方的信息共享瓶頸,實現物流信息系統無縫對接和物流全程追蹤。

同時,爲推動跨區域物流、製造、商貿等產業聯動,促進跨境物流通關效率明顯提升、全程物流成本顯著降低,《通知》明確,試點推進國家物流樞紐、國家綜合貨運樞紐間數據互聯互通和共享使用,重點圍繞航空、鐵路等通道服務業務,推進服務產品信息、方位信息、場站能力信息等多維數據聯通,實現樞紐間業務協同、規則聯動、運行協作,發揮物流樞紐互聯成網的規模效應。

此外,爲推動國際物流全程追蹤和降本增效,《通知》提出,要探索跨境數據融合應用的實施路徑,圍繞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等國際物流大通道,打通樞紐節點(港口/陸港/口岸)、海關、海事、貨代、鐵路企業、船公司、班列公司、機場公司、全球航運業務網絡等業務系統數據。

責編:李丹

校對:姚遠

版權聲明

" Type="normal"@@-->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繫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Type="normal"@@-->

END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