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信心超悲觀!預期漲電價 民衆憂通膨再起
圖/本報資料照
3月消費者信心指數(CCI)27日由調研單位中央大學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公佈,總指數爲71.86點,月減0.73點,六項分項指標全部下降,就降幅多寡排序,分別爲物價水準、家庭經濟狀況、國內經濟景氣、就業機會、投資股票時機、購買耐久性財。
中大臺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指出,就總經相關指標觀察,一般民衆對景氣的信心沒有很差,但3月下降幅度最多的「未來半年物價水準」指標,本月調查爲35.26點,月減幅度1.2點,是六項分項指標中唯一一項顯著下跌。
值得注意的是,國人對物價的信心在CCI調查中,長期呈現悲觀。自2004年3月至今的逾20年期間都在100點以下,曾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期間跌到歷年調查最低點的18.85點。此波信心走跌的趨勢始自去年第四季,從去年10月的41.77點、11月盤旋於41.79,自該12月至今年3月,連續下降4個月,其間經歷1月底、2月初的農曆春節消費旺季。
吳大任分析,原本估計2月的傳統採購旺季過了,民衆就會反映物價有下來,對物價信心指標可以回升,結果3月物價信心指標仍然續跌,就需額外思考「是什麼因素導致?」,以近期政經情況來看,應該是漲電價的朝野過招,已帶給民衆「通膨預期」的想法。
電價審議委員會28日召開,經濟部在此之前已召集過多個小組討論,雖然經濟部長郭智輝表態,仍以向立法院爭取千億元補貼臺電爲優先,確切改善臺電公司財務虧損。但,坊間已認爲,臺電肯定要漲電價,包括工業用電和民生用電。吳大任也認爲,應該要調漲電價,如此一來,臺電在3年內調漲了5次電價,每次調幅都到10%,臺灣的工業電價已接近韓國水準,再漲下去就會影響到臺灣企業的競爭力,尤其是特別依賴出口的臺灣經濟也恐因此受到衝擊。
另一方面,民生用電在此次再度跟進調漲,吳大任指出,影響係數會進到CPI的估算,央行都已坦承,加入漲電價後,今年CPI 年增率在2%以上。
吳大任強調,臺電財務虧損要回頭討論2022年因俄烏戰爭補貼電價,協助政府控制通膨,虧損近2,000億元,後遺症至今都難以解除,「政治責任和企業經營,沒有分清楚!」,臺電是企業,控制通膨不是臺電的責任,是政府的政治責任。他也建議臺電,應在審議委員會中把財務攤出來,將有政策補貼需求的部分,要求各部會編列預算,未來纔有機會扭轉權責劃分、改變朝野糾結撥補的激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