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感物價」居高 中研院:民衆預期房價看漲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副所長楊淑珺認爲,民衆對房價上漲幅度預期「非常溫和」。圖/陳碧芬
消費者對物價的預期是影響物價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4日指出,根據「臺灣消費者預期與政策反應調查」,特別針對民衆對政策的反應,聚焦於民衆對房價的預期,結果顯示,民衆認爲半年後的臺灣房價,有3成6預期將會下跌,或與今年4月調查時差異不大,但預期半年後房價會上升的消費者將近6成,惟,其中多數認爲半年後房價上揚幅度小於5%,平均預期漲幅爲2.7%。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副所長楊淑珺指出,至於較長期的預期,有7成1的消費者認爲三年後房價會上升,與今年4月房價相比,平均預期上升的幅度爲4.8%,比近年來房價指數的漲幅低。至於上漲的幅度,在所有回答會上漲的消費者之中,有六成左右的消費者認爲上漲的幅度會在5%以下,「這個是算好消息」,雖然是預期上漲,但是上漲幅度是非常溫和。
楊淑珺強調,儘管今年年上半年整體房價下跌,調查顯示消費者對中長期房價上漲的預期「不易消除」,央行連七波的信用管制可能有助於抑制民衆對房價漲幅的預期。
中研院經濟所說明政策情況,臺灣自疫情以來上漲的速度攀升,以內政部住宅價格指數和信義房價指數來計算,107年至113年的年平均成長率分別上升6.58%和8.12%,遠高於CPI總指數及房租的同期年平均成長率(1.61%、1.40%)。爲減緩房價上升的壓力,自109年12月起中央銀行開始施行一系列的信用管制措施。由於房價與物價的漲幅差距在疫情後進一步擴大,央行於113年9月開始執行的第七波信用管制使房市在114年上半年整體呈現「量縮價跌」的趨勢。各地區表現差異明顯,初步顯示對114年上半年房價有達抑制效果,「消費者是否因此改變對中長期房價上漲的預期,尚難斷定。」
在民衆對於物價的預期,中研院經濟所調查結果顯示,臺灣消費者預期生活成本(經常性生活之整體開銷)在一年後會增加比例爲60.8%,平均上升幅度爲11.6%。比去年同期預期增加比例63.8%和平均預期上升幅度12.9%; 此外,民衆感受民生物資仍面臨成本壓力,使多數消費者認爲未來一年內食物開銷可能進一步上升,對於CPI變化預期,亦有八成九的消費者預期一年後CPI仍會上升。
中研院副院長、經濟所特聘研究員彭信坤說,官方及研究機構預測的CPI數據今年來多已在2%,主計總處物價指數模型有科學根據,品項很多,模型推估數據和民衆感受不一樣,民衆仍感覺物價很高,這是一種「體感物價」,他自己每個週末都會去買菜,也感受外食很貴,部份成本是來自勞動力薪酬調高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