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14縣市雷雨來襲!醫揭看不見的殺手 當心「雷暴哮喘」發作
重症醫師黃軒於臉書表示,高溫、高溼加上突如其來的雷電,可能造成包括熱傷害、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登革熱、情緒壓力等,對身體和心理都有意想不到的影響。本報資料照片
中央氣象署針對14個縣市發佈大雨特報,呼籲民衆慎防強降雨。重症醫師黃軒於臉書表示,高溫、高溼加上突如其來的雷電,可能造成包括熱傷害、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登革熱、情緒壓力等,對身體和心理都有意想不到的影響,特別是雷雨交加下,讓空氣中的花粉、黴菌孢子破裂成更細小的顆粒,這些微粒更容易隨着風暴擴散,深入肺部,引發嚴重的氣喘發作,這就是「雷暴哮喘」。
高溫、高溼下,環境悶熱容易成爲隱形殺手。黃軒說,想像一下,在一個陽光普照的日子裡,突然烏雲密佈,雷聲轟鳴,緊接着暴雨傾盆而下,更是「隱形因子」的攪局者。
因爲,雷雨天氣不僅是視覺和聽覺上的震撼,它還帶來一些我們容易忽略的健康影響。包括「雷暴哮喘」與過敏危機,當雷雨來襲,溼度升高會讓空氣中的花粉、黴菌孢子破裂成更細小的顆粒,這些微粒更容易隨着風暴擴散,深入肺部,引發嚴重的氣喘發作,這就是俗稱的「雷暴哮喘」。
對於過敏體質的人來說,雷雨過後室內溼度升高,若通風不良,黴菌滋生,更是加重過敏性鼻炎的元兇。許多研究指出,雷雨過後呼吸道疾病的發作風險可能會升高,尤其是氣喘患者和過敏體質者 。提醒氣喘或過敏患者應提前服藥,雷雨時關好門窗,並在雨後使用除溼機或空氣清淨機,降低室內過敏原濃度。
此外,雷聲和閃電不僅令人不安,還可能引發焦慮情緒,特別是對於有心臟病史或焦慮症的人。長時間處於高溫高溼的環境中,身體不適會增加心理壓力,可能導致情緒波動、注意力下降,甚至感到焦慮或無力。心理學研究發現氣候條件,特別是氣溫、溼度、日照和氣壓,都會對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影響。
而雨後空氣中瀰漫着一股悶熱的黏膩感,這正是高溫、高溼的寫照。這種環境對人體的「散熱機制」是個嚴峻的考驗。首先,熱傷害的警訊,就是身體的求救訊號,當氣溫飆高,加上空氣中溼度居高不下時,我們的汗水很難蒸發,身體的散熱效率會大打折扣。這時候,熱衰竭、中暑等熱傷害,就會悄悄找上門。
中暑,可不是開玩笑的,嚴重時可能導致多重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特別是老人、小孩、慢性病患及戶外工作者,更是高風險族羣,必須提高警覺。依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高溫是導致天氣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並會加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健康問題、哮喘等基礎疾病,而在2000至2019年,全球約有48.9萬人的死亡與高溫有關,其中亞洲佔了45%。
因此,高溫、高溼下,應保持身體涼爽、多補充水分、避免在高溫時段從事劇烈活動,是預防熱傷害的不二法門,並別等到口渴才喝水,定時補充水分纔是王道。
其次,悶熱的環境下,心血管疾病更是潛在威脅。黃軒指出,高溫環境下,身體爲了散熱會使血管擴張,增加心臟負擔,如果再遇到室內外溫差過大,如從冷氣房一下子衝到戶外,血管的劇烈收縮和舒張,可能導致血壓不穩,增加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有研究指出,在氣壓驟降、空氣溼度上升的雷雨天氣,可能會對心血管系統造成影響。氣壓驟降會導致血管擴張,高血壓患者可能出現頭暈、胸悶、心悸等症狀。另,午後雷陣雨後,也是傳染病潛伏的溫牀,如登革熱等,也需多加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