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爾善:希望永遠十八,還有很多電影想拍
《異人之下》上映當天,烏爾善導演在南京接受揚子晚報/紫牛新聞專訪,記者表示電影酷炫時尚得不像50多歲導演拍的。烏爾善愣了一下,他笑說:“我有50多嗎?我不才18歲嗎?一直18歲啊。”
這話雖是調侃,但看他電影上映期間的密集行程就會發現他體力旺盛如年輕人——7月26日晚《異人之下》上海首映禮,27日上午奔南京,中午接受採訪,然後再帶着“異人團”在南京跑6個影城,與觀衆互動。專訪期間他毫無倦意,甚至希望自己能擁有《異人之下》裡馮寶寶永遠18歲的超能力,因爲他還有很多電影想拍。文|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孔小平拍攝|朱君賢剪輯|黃嫺陳穎彤(實習生)
萬變不離其宗的傳統文化
去年暑假《封神第一部》爆火,今年烏爾善帶着國風超能力電影《異人之下》來了。
《異人之下》設定的時代爲當下,各門派異人輪番出場,金光術、雷法、傀儡術、拘靈遣將等多種功法接踵出現,八卦掌、八極拳、形意拳、太極拳等中國傳統武術,搭載新潮多元的時尚音樂,更是酷炫燃炸。
更特別的是,影片色彩運用大膽且充滿活力,五彩斑斕的特效呈現角色的特異功能,每一次異能展示都像一場絢麗的煙火秀,視覺衝擊強烈。電影中的打鬥場面數量衆多,讓人目不暇接。當然了,年輕觀衆們狂喜,感嘆“好像跟異人一起蹦了2小時的迪”。
如果說《封神三部曲》是厚重的傳統神話史詩,那麼《異人之下》則是新潮炫酷的當代神話、都市武俠。這似乎很不烏爾善,但又確實很烏爾善,因爲影片的底色仍是中國傳統文化。
烏爾善與《異人之下》可謂一次雙向奔赴。2020年6月,他剛做完《封神三部曲》前期拍攝,就接到將國漫《異人之下》改編成真人電影的導演邀約,“我看完漫畫原作和動畫後發現,它除了很多超現實的設定和功法,更重要的是,真正將傳統文化、當代現實生活和年輕人成長故事融爲一體,是中國電影在全新類型上的一次創作嘗試,非常對味兒。”
早在做《封神三部曲》時,他就想着能把中國傳統文化裡那些有着深層內涵和想象力的東西,注入到當下年輕人的生活裡,去喚醒他們的傳統文化DNA,“它們真的融化在我們血液裡,但又好像被遺忘了,所以要激活它們。通過更酷的表達,讓它們重新回到年輕人的生活裡,從而留住。”
爲了更好地將傳統文化融入電影,導演烏爾善兼起了編劇,而寫劇本的前提,就是先對傳統文化有深入瞭解,這樣才能準確地將它們呈現在大銀幕上。
《封神三部曲》和《異人之下》都特設了訓練營,烏爾善也都參加了。除了進行基本的格鬥、體能訓練之外,他也跟着學習傳統武術和傳統文化,“這些都是影片中的基礎設定,我一一掌握後,實拍時才能給演員們以準確的指導,如果自己都不懂,那就沒法張口。”
比如中醫,他本來就很感興趣,做過專門學習,“你看,現在很多年輕人注重養生,經常找中醫調理身體,但對中醫背後的邏輯和原理其實並不瞭解”。中醫經絡學的可視化,讓觀衆驚歎“有畫面了”。烏爾善說,年輕人被這些視效吸引的同時,也有可能對中醫知識形成一些概念。不過,烏爾善本人並沒有在做精細的中醫養生,他自認生活比較簡單,“我的日常都是跟着電影項目走的,像目前正在籌備新電影《鄭和下西洋》,我就開始學習帆船,我要去了解帆船的原理,跟着演員去做帆船訓練,還要去遠航體驗。”可以想象的是,作爲歷史題材,《鄭和下西洋》必然也會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着大量的呈現。關於這部分,他暫時賣了個關子,因爲還在籌備階段。
結合烏爾善過往的《刀見笑》《尋龍訣》《畫皮II》等作品可以看出,他一以貫之的創作風格,就是提煉傳統文化並將其現代化表達,他說:“這是中國電影創作者最具優勢也最有價值的地方,對中國觀衆來說,也確實需要一種新的方式去表達我們的文化特點和我們自己。”
緊扣年輕人的青春困境
專訪中,烏爾善保持着縝密的邏輯和嚴謹的闡述。可以看出,不僅他自己始終“年輕”,他的視線裡也都是年輕人,相繼上映的《封神第一部》和《異人之下》都事關年輕人的成長。
《異人之下》是漫畫改編電影,“國外這方面不僅起步早,也做得好,這類作品本身就具有流行文化屬性,深受年輕人喜愛,而中國電影在這方面還有所缺失”,更像是一塊亟待開墾的荒地。
如何拉近漫改電影與當下年輕人的距離,對烏爾善而言,是一次全方位的挑戰。
首先要緊扣年輕人的青春困境,像《異人之下》的主要角色都是年輕人,面對家庭的期望和自身理想之間的衝突,他們需要選擇,這些都讓年輕觀衆共鳴。《封神第一部》也是年輕人的抉擇,姬發和殷郊都面臨着父子親情與善惡、對錯間的衝突與抉擇。
另外,用年輕人喜歡的表達方式才能吸引他們的關注,這次《異人之下》不僅場面炸,而且音樂嗨。
影片由年輕演員們呈現八卦掌、八極拳、形意拳、太極拳、截拳道和蛇拳等傳統武術,再配上特效,觀衆反饋“酷炸了”。
更特別的是,烏爾善這次在音樂上放大招了,每位異人出場時都自帶專屬BGM,辨識度很高,而且這些音樂也有塑造人物的作用。男主角張楚嵐出場時常常伴隨着著名歌手屠洪剛的歌曲《中國功夫》,復古、懷舊又充滿正氣,符合張楚嵐略帶幽默色彩的“隱藏高手”屬性;川渝民歌《黃楊扁擔》是馮寶寶的角色專屬音樂;舉手投足盡顯宗師氣質的張靈玉和“溫柔哄睡”他人的竇梅,也分別搭配了傳統曲牌《將軍令》和莫扎特的《安魂曲》,等等。烏爾善認爲,漫改電影要高度集合當下中國的流行文化元素,角色服飾可以走混搭風,聲效也應該貫徹這一理念,音樂風格應當有跳躍感。於是傳統民樂、80年代流行音樂、重金屬音樂等多種音樂風格,在影片中創意“混搭”。配樂樂器用到了簫、嗩吶、古箏,讓觀衆強烈感受到中國傳統樂器自帶的能量和音律的流動感,這種視聽體驗也前所未有。
聊及異人們的異能功法設定,烏爾善有所感觸地說:“他們擁有的這些異能,都是我想擁有的。我一廂情願地最希望擁有馮寶寶的能力,就是長生不老,永遠年輕。”
他又說:“如果能永遠保持18歲該多好。我還有好多電影想拍,我怕時間不夠。如果能讓時間停滯,多給我一些創作時間的話,我可能還會帶來更多作品。而且我拍的電影都挺花時間的,像這次《異人之下》又花了4年才帶給大家一部。”
《封神三部曲》將用三部電影來講完一個故事,烏爾善表示,《異人之下》暫時只講了一部分故事,異人們完全可以不斷開發,“好萊塢管這些超能力者叫超級英雄,我們就叫中國異人,中國異人跟超級英雄有些不同,他們雖然有特殊能力,但仍要保持普通人的生活狀態,因爲我們中國人更講究大隱隱於市。”
“別人怎麼說不重要”
《異人之下》這段時間在全國跑路演,觀衆反饋不少。南京路演場上,有觀衆說,去年暑假他刷了十遍《封神第一部》,《異人之下》上映首日已看過兩遍,他會一直支持烏爾善導演,希望導演繼續帶來更多更新的作品。
還有觀衆向烏爾善提問,如何看待《異人之下》和《封神第一部》相似的“地獄開局”。烏爾善打趣迴應“習慣就好”,同時也認真回覆說,《異人之下》與《封神三部曲》都是中國類型電影中的拓新之作,也許會讓大家產生一定的陌生感,但希望大家能夠走進影院中去切身感受,並借用《封神第一部》中姬昌的一句臺詞迴應說“別人怎麼說不重要,自己去看才重要”。
可以肯定的是,烏爾善的冒險開拓精神令人欽佩。中國電影要想拍出風靡全球的超級英雄片,要推動電影工業更上一層樓,必須要有《異人之下》這樣的嘗試,能跨出這第一步,就很勇敢,也已經成功了。
(本文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答
問
K=孔小平
W=烏爾善
K對你來說,新項目《鄭和下西洋》又是新類型?
W那必須的,來自歷史事件的航海冒險題材。
K《封神三部曲》《異人之下》都專門開了“訓練營”,你會不會藉機開拓商業版圖——藝校?
W屬於趕巧了。這兩個項目先後開展,都要求是二十歲左右的新人演員,這個年齡段是很難找到成熟演員的。
並且這兩部電影對演員要求很高,除了紮實的表演訓練,還有動作訓練,這些決定了我們要用“海選+訓練營+針對性專業訓練”模式。
像《封神三部曲》有馬術、騎射這些,如果不花一定時間訓練,是不行的。還有傳統武術,都需要時間。
如果後面的電影項目不以年輕演員爲主,其實就不太需要這樣。
K那你以後有可能不拍動作戲嗎?
W好像暫時不會,因爲我喜歡動作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