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生活重點 舒緩異位性皮膚炎
臺灣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約1.28%,多數患者在孩童時期就出現症狀,部分病友隨着年齡增長仍持續受困擾。(王家瑜攝)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疾病,病程反覆且長期存在,不僅帶來皮膚不適,也可能影響心理健康與社交生活。34歲張小姐自青春期起就長期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皮膚紅腫、乾裂,夜裡癢得無法入睡,當時她不敢參加朋友聚會,也失去了與人互動的勇氣,在持續治療與指導下,逐步建立固定護膚習慣、調整作息、規律運動,並避免特定飲食誘因,症狀才逐漸得到控制。
亞東醫院皮膚科主任蔡雅竹表示,臺灣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約1.28%,多數患者在孩童時期就出現症狀,其中85%發病於5歲之前,部分病友隨着年齡增長仍持續受困擾,甚至可能引發心理困擾。
雖然異位性皮膚炎無法一次痊癒,蔡雅竹鼓勵患者透過早期診斷、正確治療與日常護理,可有效控制病情,減少對生活與心理的影響。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在病程到7~8歲時,約7成患者可痊癒。
傳統治療主要依賴外用類固醇藥膏,但長期或不當使用可能造成皮膚變薄、色素沉着等副作用。近年醫學進步,新型療法包括小分子口服藥物(JAK抑制劑)與生物製劑,可針對中重度患者提供更佳療效與耐受性,爲治療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帶來新希望。
蔡雅竹建議,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日常生活中可注意五大重點:持續保溼,每天早晚使用低刺激、無香料保溼乳液,維持皮膚屏障;避免過度清潔,選用溫和潔膚產品(無皁性、無香精、弱酸性),避免長時間熱水淋浴;改善生活環境,保持室內清潔、降低塵蟎與花粉過敏原,並保持通風;規律睡眠、均衡飲食與適度運動,有助免疫調節與減少復發,同時依醫師指示使用藥物,勿自行停藥或隨意增加使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