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晨代表:探索城市更新路徑

提升人民羣衆的宜居水平和保護傳承歷史文化是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城市更新行動的重點任務。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總規劃師吳晨表示,全國各大城市實施老舊小區更新案例已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其中,以“住宅合作社”模式爲代表的實施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老舊小區更新在組織機制、資金投入、居民搬遷等方面的實施難點問題,打通了老舊小區更新改造居民參與、多元共治路徑。

自20世紀90年代起,舊城改造和危房改造工作持續推進,大量社區改造和綜合整治項目顯著改善了人民的居住條件。然而,在此過程中,多數更新改造項目仍以政府推動爲主,居民自主參與意願不強,多元主體協同機制尚待完善。當前,各地仍有相當規模的危舊樓房,存在安全隱患、羣衆改造需求迫切,亟需加大改建力度。吳晨代表表示,“住宅合作社”模式是對傳統大規模拆遷模式的有益補充,也是危舊房改造領域的一種創新探索。

以湖北首個“住宅合作社”項目爲例,作爲該項目總建築師,吳晨代表介紹,該項目通過組建聯合社、民主決策、共建共管等方式實現了“住宅合作社”模式推進城市更新工作新突破。項目完整保留了原居住區134戶的社區居住模式,社區關係、鄰里關係、社會屬性均得到了完整的保留和延續,同時融入部分商品房新居民,實現“共生”社區的設計理念。

吳晨代表建議,打好老舊小區更新改造攻堅戰,應以各地“原拆原建”標杆項目爲基礎,聚焦人民羣衆切身利益與迫切需求,形成一套適用於危舊樓改建、可操作性強的支撐保障體系。同時,通過政府引導、市場參與、居民共治的方式,加大老舊小區整治改造力度,讓人民羣衆過上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幸福生活。(經濟日報記者 馬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