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探索運動促健康新路徑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朱亞男

近日,山東省第六次國民體質監測啓動儀式在濟南舉行,全省16地市國民體質監測工作同步開啓。在開展第六次國民體質監測的過程中,山東着力將運動促進健康元素納入其中,提升國民體質監測成效,切實提升廣大居民參與監測的獲得感、滿足感。

以本次啓動儀式爲契機,《工人日報》記者跟隨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實地走訪濟南、煙臺等地,深入瞭解山東推動國民體質監測普及、體醫融合發展,建立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等方面的實踐和探索,感受其爲居民帶來的變化。

今年3月,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等相關部門聯合下發了《關於開展第六次全國國民體質監測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相關部門做好各項籌備工作,確保監測工作順利實施。同時,響應國家體育總局關於開展2025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的通知,全國各地的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工作也有序展開。監測內容包括問卷調查和體質監測兩部分,主要是圍繞着中國國民體質水平而展開工作。

據介紹,定期監測我國國民體質狀況,可以掌握國民體質的變化規律,有針對性地制定全民健身政策,提高科學健身指導水平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能力。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能夠比較全面、及時地瞭解我國全民健身發展的現狀,爲國家科學制定發展羣衆體育事業的相關政策提供重要依據。

走進濟南市全民健身中心體質監測區,許多市民分散在各個測試房間,由志願者協助進行身體機能的監測。和大家熟悉的全民健身中心一樣,濟南市全民健身中心一方面以公益低收費的形式向市民提供鍛鍊場所、健身服務,另一方面加掛“濟南市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牌子,常態化開展國民體質監測工作。

濟南市全民健身中心主任曹培河介紹說,作爲濟南市國民體質監測點,濟南市全民健身中心每天9時到17時開展國民體質監測,全年無休,每年測試8000餘人。

有了監測的數據,運動水平評估、科學健身指導也就有了抓手,濟南市全民健身中心還與當地醫療機構合作,定期邀請醫護專家坐診,提供公益運動干預、運動康復等服務,爲市民開具運動處方和健康指導。

濟南市民宋巖向記者表示,5年前自己體重超過100公斤,高血壓高血脂等都找上門來,健康亮起了紅燈。宋巖說當時檢測完醫生只在運動處方上開了“游泳”一項,減輕對膝蓋、腰部的壓力;如今隨着體重的減輕和運動水平的提升,在定期檢測的基礎上,醫生也對運動處方進行調整,如今宋巖已經開始嘗試心肺、力量等多種運動項目。“現在我體重控制在80公斤左右,BMI指數24上下,自己非常滿意。”

在濟南機牀二廠園區內也設置了一個體質監測站,企業職工可以隨時到該區域進行各項指標的數據監測。濟南二機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盧慶亮透露,濟南市機牀二廠2010年首次參與監測時,觀察到員工存在亞健康問題,頸椎病、肥胖、三高等慢性病比例過高。“國民體質監測不僅爲我們的職工體質健康狀況提供了量化分析結果,還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案。近五年數據顯示,員工心肺功能提升12%,BMI達標率從42%升至68%,員工年均病假天數減少了22天,生產線效率提升了18%。”

盧慶亮表示,監測數據讓他們意識到,員工健康不再是“福利成本”,而是“生產力投資”。“濟南機牀二廠已經把第六次國民體質監測作爲職工關愛計劃的重要活動之一,國民體質監測不僅是國家的‘健康賬本’,更是企業的‘戰略沙盤’,我們會一直持續做下去。”

與濟南市全民健身中心一樣,煙臺市芝罘區全民健身中心同樣採取“體+醫”的模式,與芝罘區疾控中心、煙臺毓璜頂醫院強強聯合,打造“芝罘區科學減重示範基地”,積極響應“體重管理年”號召,以體質監測指標爲基礎,各部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形成科學減重合力。

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羣衆在國民體質監測中心通過骨密度測試儀、體成分測試儀、亞健康測試儀、平衡測試儀等設備進行檢測,分析肥胖成因;健身中心依託館內運動訓練器材,在檢測結果的基礎上,進行科學運動減重指導;毓璜頂醫院發揮臨牀醫療專長,綜合運用鍼灸、推拿等傳統中醫療法,爲居民制定個性化的減重方案;芝罘區疾控中心則發揮預防醫學優勢,針對性開展膳食營養、減鹽控油、疾病防控等健康宣教,讓健康觀念深入人心……

芝罘區體育中心主任陳經告訴記者,中心邀請了社會體育指導員,手把手教居民掌握科學的運動技巧。記者採訪當天,看到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張素琴正在指導轄區內居民學習八段錦。陳經介紹說,不僅是張素琴,有好多指導員常年“駐紮”在這裡,“我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爲居民打造一個科學減重的便捷通道,切實把體醫融合的理念,轉化爲實實在在的健康福利”。

山東省體育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田美麗表示,體醫融合是一項事關全人羣、全生命週期的健康事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我們將不斷總結體醫融合的典型模式,全面分析梳理工作中存在的難點和堵點,加強制度的頂層設計,全方位、全週期保障人民羣衆健康,爲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建設提供‘山東方案’、貢獻‘山東力量’。”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